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看点·春韵】燕归春色暖(外一篇)(散文)

时间:2020-01-10 00:22
  新年伊始,春风度江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微寒的清晨,几许燕鸣于房前屋后响起,燕子在晨曦中翩翩起舞,似乎在庆祝着故乡的春意渐浓。它们自遥远的南方风雨兼程而归,如赴一场年年照旧的春天约会。我敬畏燕子们每年的南北迁徙;赞许它们的聪慧灵性;惊叹它们回归故里的执着和不差秋毫的归途记忆。   我是个路盲,开车时,稍微繁杂和遥远的行程,常常犯糊涂,记不清曾经走过的路径,每次都得靠导航仪来确定前进路线。而那些从千里之外归来的燕子,它们却能轻车熟路地记住归途和老巢,让我自然产生羡慕和敬佩。这也让我想到了知青卫东,他似乎也有着燕子一样的本事。   卫东是南京人,当年响应国家上山下乡号召来了我们村,成为插队知青,那年他才十七岁。卫东那时就吃住在我三爷爷家,跟着三爷爷在生产队劳动,三爷爷手把手地教他各种农活技能。卫东在三爷爷家待了四年,三爷爷把他当小儿子一样关照体贴。古人有诗云:“燕来巢我檐,我屋非高大。所贵儿童善,保尔无殃祸。”此情此意,令人感慨不已。   四年后,卫东接了他父亲的班,回南京当了工人。此后,卫东每年春节都回来朝三爷爷拜年。村子面貌年年在变,一连片的土墙草屋,全都逐步变成了二层小洋楼;进村的泥土路也渐渐改道或加宽,直至变成了本村人也顿感新鲜陌生的宽敞水泥路。有些早年出嫁在外的本村女子,回娘家都不识了路,或摸不清哪幢楼房是哪家族亲了。但卫东每年回来时,却总能轻车就熟,没有弄错走岔过一回。村上人都说三爷爷好人有福,拣了个懂得知恩图报的小儿子。   卫东不光年年回来看望三爷爷,还感恩于村上当年曾经照顾体恤过他的所有村民。村上一些老太太手工针线活灵巧,如小孩的吉祥老虎鞋,老汉壮男的千层底棉布鞋,大姑娘小媳妇的锈字描红鞋垫子,都做得得心应手。此类纯手工品,在农村是普通之物,而在城里人眼中,却是稀罕珍品。卫东身在南京,便到著名的旅游胜地夫子庙,和那里店家谈妥,合作销售这些针线活件。还真行!老太太们一针一线精制出来的东西,真是供不应求。老太太们没有想到自己的土手艺还能挣钱,惹得一些小媳妇们手直痒痒,也跟着老太太们学起了这针线活儿,想着挣这份钱。而一把年纪的卫东,此行却是“义务劳动”。来回奔波,无偿帮忙,不光花时间精力,还得搭钱倒贴差旅和应酬费,而且一直乐此不疲。三爷爷说,卫东是个有良心的人。   燕来添新泥,新柳画春意。尘世流水转,旧事影徘徊。人和燕子其实有许多相似之处。譬如我三爷爷当年悉心照顾卫东,和老燕子哺育巢中雏燕如出一辙。譬如每年的春节过后,燕子们便不远万里,准确无误地回归故里报春,带来春天的勃勃生机,这和卫东的年年回归旧地感恩又有何区别?   草色染乡野,燕衔黄柳花。看到呢喃于老巢或翩然于新柳的燕子;想起那些臻善臻美的人和事,春天的温暖便充盈了整个身心。      ◎乡村原味——韭菜炒螺蛳   民以食为天。春生夏养,秋收冬藏。地处苏南的故乡,物产丰饶,自然的馈赠,风味隽永。   古谚:清明螺蛳端午虾,重阳时节吃爬爬。其中说到的螺蛳,在水网密布,河渠交错的我的故乡,一年四季常有。只是清明前的螺蛳壳体内无子,味道最纯粹、最鲜美。春天里,不用远足,就在家门口的小河细渠里,挽起裤脚,下水俯身,双手于岸边水底随意摸索一番,便能捡得粒粒圆润的螺蛳了。   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春天里的螺蛳肉炒韭菜,是我小时候最觉得鲜美的菜肴。当然,这也得是出自我母亲之手,才是名符其实的佳肴,味道美得乃是:狗撵鸭子——呱呱叫。   当年,母亲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的间隙,喜欢在田间地头的河塘沟渠里摸几把螺蛳带回家。先是将螺蛳养在盛着清水的木脚盆里,滴几滴菜籽油于盆中,将盆静置于阴凉处一两天,让螺蛳自行吐出杂质。而后,再用清水将螺蛳冲洗干净,放入锅中水煮至半熟,起锅后用缝衣针逐个挑出螺壳内的肉。然后,母亲便于屋后菜园子里割来一把翠嫩的韭菜,洗净切段,和着螺蛳肉于灶台上烟熏火燎地一阵忙忽,片刻,一盆简单,但又十分鲜美可口的时令小菜端上了饭桌。   当然,螺蛳的吃法,在其它各地,还有广为流传的经典烹饪方法,就是将螺蛳连壳一起烧烩,这叫“嘘螺蛳”,即噘着嘴巴吮螺壳里的肉。这种吃法,在夜排档,甚至于星级酒店,皆比较盛行。而像我故乡这样的春韭菜炒螺蛳肉吃法,自我离开故乡十几年,在异乡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