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我的玉米情结

时间:2021-05-12 01:00
火币网      家住农村,我小时候最常见最熟悉的庄稼当数玉米啦。玉米这种作物,用乡亲们的一个词儿形容就是“妥皮”。不择地,贫瘠都可,水旱皆行。不择食,不管是农家肥还是化肥,只要施法得当,就能稳产。可以重茬,一块地,能连种十多年,照样长势喜人,收获颇丰。当然,玉米最大的优点是高产。在大锅饭时代,由于没有什么特别优良的种子,都是生产队自留种子,但每亩仍能达到六七百斤,这相对于黍子、谷子和小麦等低产作物来说,已经是鹤立鸡群了。所以,它理所当然地成了乡亲们的最爱。每年夏天,玉米拔节抽穗的时候,绿油油的青纱帐蔚然成林,一眼望不到头,一排排一行行排列整齐,如古时的战阵,颇为壮观。   玉米种的多,当然便是每家每户的主食。那时候,顿顿玉米窝头,年年玉米窝头。但是,吃起来那是相当的香。现在的人隔三差五下馆子,什么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海陆空几乎“通吃”。不过,相对于儿时吃的玉米窝头,却有天壤之别,总觉得少了一点香甜的味道。   玉米当家,可就考验家庭主妇的本事了,你不能每天除了玉米窝头,就是玉米窝头,那样就会倒胃口。母亲,在这方面是行家里手,黄澄澄的玉米面,在她的手里总能做出许多花样来。什么玉米饼子、玉米蒸饼、玉米碱窜窝头、玉米面拿糕等等。最讲究的是玉米野菜饼子。将发好的玉米面掺上苦菜或榆钱儿,条件允许放一点糖精,奢侈时加一两个鸡蛋,吃起来那个美,会让你把舌头咬下来。另外,还有玉米面条,乡亲们称之为“黄金面”,这不仅仅是从颜色上区分了它,更重要的是,给贫穷的人们留一个发财的念想。玉米糊糊,做法是将隔顿和隔夜剩下来的稀粥——由于米粒粒可数,便加几瓢水,搪几把玉米面,就大功告成了。这东西上下一般稠,搁久了,表面便结一层皮,散热慢,耐放。不熟悉的冷不丁喝一口,舌头不起一层皮才怪呢!   要问玉米做成的食物啥最好吃,那当数滴溜儿。滴溜儿是土话。具体的做法是,根据家里人口的多少,先在锅里添适量的水,再把玉米面放在盆里加水搅成生面糊糊,水、面的比例要适当。太稀或太稠都不行。最好是往锅里加少许本地产的土碱,这样做出来的滴溜儿不黏,有筋道。锅里的水烧开后,徐徐地把盆里的生面糊糊倒入锅里,一边倒,一边搅,火候在这时最关键,小了夹生,大了糊锅。所以,几时加炭加柴,几时撤火都有讲究。搅滴溜要顺着一个方向搅,不能逆反并用。待到锅里的东西搅成浆糊一样的东西时,就把火弄小一点,盖上锅盖焖五六分钟,把锅端起来,就算搅成功了。但是,如果你认为这就是滴溜可就大错特错了。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工序呢——滴。   找一个大锅,里面倒上刚从井里打上来的凉水,左手紧握漏勺,右手拿勺子把锅里面不稠不稀的玉米糊糊舀到漏勺里,糊糊就会漏下来,掉到凉水盆里,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玉米小蝌蚪,手艺高的主妇做的也像小黄鱼,黄黄的,光光的,滑溜溜的,好看又好吃,连滴带溜,故名滴溜儿。滴溜儿做好了,能吃了吧?还不行,必须加调料,葱丝香菜鲜姜丝、老酱油、家做的陈醋、油炸干辣椒,这时再换一次凉水,把配好的调料倒下去,哇,你就可以大饱口福了。注意,滴溜是喝,憋住气,三口五口一大碗就进肚了。如果吃,保你少了一份豪爽与趣味。我年轻的时候一次曾喝过六碗滴溜,撑得腰都弯不下去了。打咯,不小心滴溜就会回流上来。滴溜好吃,但乡亲们一般不常吃。为啥?这东西太费本,油呀、调料啥的,对并不富裕的乡下人来说,能省一点是一点。   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玉米便逐渐从乡亲们的餐桌上消失了。现在,玉米虽然仍是乡村的主要作物,但它却沦为牲畜饲料和工业原料。乡亲们偶尔吃一顿玉米窝头,那不过是为了换换口味。几十年过去了,倒是我仍没有忘记玉米的香甜,对玉米还情有独钟,隔一段时间,总要吃一次玉米面饼子,或喝几碗玉米面糊糊。这倒不是忆苦思甜,而是难以割舍。写到这里,我又想起滴溜了,不行,我的赶紧到街上的滴溜摊子上美美喝一肚去。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