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渔舟】梦枕江南古镇韵(散文)

时间:2020-07-27 00:17
     五月的江南花红柳绿,云雀翔集。渌江岸边河柳依依,风动柳随。   西山脚下,杨柳倒影在潺潺而流的河面上,随着层层荡开的涟漪,摇曳着婀娜多姿的身姿。岸边河草箐箐,满目幽绿波及眼际,好一副江南柳絮飞花图。   古镇醴陵位于渌江岸边。城西的西山腰间,一座古老的渌江书院于宋淳熙二年旁河而建。因有了诸多文化宗师和流派大儒,呈众星拱月之势在这里布道讲学,于是,这座古镇似乎就透露出一种厚重的文化气韵。千年书院的书香味,一直满过时空的隧道,侵润在这座古镇的土地上。如今走进书院依稀可以再现当年那“人文渊薮”的琅琅书声和争相亲炙的究学场景。在江南的五月间,来到渌水河畔的古镇,感受瓷都风韵,依然有着:“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的厚重和恬静。   古往今来,渌江书院秉承宋明理学重视振兴文教,培育英才,传承了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文化精髓。这里文星朗耀,名硕辈出,其中就有理学大师朱熹、张栻、吕东莱、王阳明、左宗棠等。朱熹、张栻曾在此地演绎了华夏文化史上极富盛名的“朱、张会讲”。当时两位中国学术文化的顶尖人物,把各自最精密、最尖端的学术思考以诘究商问的方式自由地呈现于渌江的讲坛之上,使“肃衣冠而至”的渌江学子领略到理学最精髓的学术思想,饱览大儒们的气度和风采,留下了许多脍灸人口的佳话。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一脉相承通湖湘的文化渊源,造就了多少湖湘才俊,于历史的风云际会中,挽江山于倾覆之间,成就了顶天立地的伟业,晚清中兴名臣左宗棠曾以“山长”的身份,在此整肃院规和督勉教学。旷世奇才的他以其满腹经纶和吞吐古今的胆识和才华,为华夏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曾在一个夏日的清晨攀爬西山,久久地伫立于左权将军的纪念碑下,心有感触写下过纪念性的文字。因此而联想到近现代史上,由此地培育出来的程潜、陈明仁、李立三、耿彪、宋时轮等革命先贤,为挽救民族于水火之中,从而建立起来的座座丰碑,让我们有着无限的敬仰和倾慕之情。也为三湘大地有如此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古老书院而激奋,那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以及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令人钦服。   离开西山,来到醴陵古镇的旧城区,在幽深小巷中,探秘那掩映在时光深处的古镇神秘,城区旧址依然黛瓦红墙、民风醇厚。一些古老的建筑依然掩映在古树的怀抱里,而那自庭院向外延伸的那一溜青石路板,似乎穿越历史的烟云,一直展铺到现今,我想这一条条铺满青石板的路面,曾经垫起了多少心系天下的仁人志仕那壮志满怀的豪情,从而走向了历史的舞台,演绎出人生中那波澜壮阔的华章。静静凝视织满青苔的土墙,并不十分起眼的墙面上雕刻着岁月的斑驳,它似乎在默默地记录着古镇的神韵。   遥望身处闹市区的新城却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各种喧嚣的商气息弥漫在霓虹灯的天空下。作为瓷都醴陵,它自然有着沉淀的历史,同时也有着兼容并蓄,把握时代强劲脉搏的定位能力。那精湛的釉下彩瓷艺,一直蜚声国内外,作为国礼深得国外友人的青睐。   远远地一阵花香袭来,我们便在这阵阵浮动的暗香里微熏。原来在一些古朴的红墙上,盛开的石榴花,正越墙而过,迎着朝阳绽放出一束束深红色的花朵,这四处流溢的花香,使得古镇蓬勃着盎然生机。   临近黄昏,择一处静地依水而居。夜色笼罩下的渌江,静静地流淌着,宛如一条绿绸缎子,展铺在黄昏的夜幕里。时有马达声和摇橹声自江面传来,一些满载货物船只在江面上顺水而下,平淡而往复的日子就这样不经意地流转着。夕阳西下,有三三两两散步于岸边的休闲居民,把一份悠然和恬静,投影在夜幕下的黄昏里,古镇于此便弥漫着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   入夜,枕水江南的醴陵古镇,在飘满花香的静夜里入梦,聆听水泊堤岸那轻微的涛音。偶有古曲在浓浓的夜色里袅娜而来,心绪便在这流淌的旋律里,得到放松和淡然,也就无意寻觅是谁在此抚琴抒怀了。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