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雀巢】我们这群人之大师(散文)

时间:2020-09-22 00:19
  大师就是大师,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地道的帅锅一枚,一看就是正道儿上的人。尽管大神一直用他辞典里仅有的那些贬义词一再攻击、诋毁大师,却难以改变其光辉的形象。叫朱时茂说,你就是叫他穿上叛徒的衣服,那也是个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工作者。   大师小时候生活在云南,直到现在,口音里仍然保留着对云南的那份“乡情”,喊我们群里的“闪嫂”会是“三嫂”,为此,被“三哥”的主儿没少提意见。年前的摄影年会上计划让大师参与三句半的演出,那一定火爆,可是大师百般推脱,把自己的语言定位为“南腔北调”,让翘首期盼的观众重重地失落了一次,估计这也是他的人气指数骤然落于大神之后的原因之一。   大师确实有点生性腼腆,也就不难为他了。他给我印象里最活跃的一次就是在第一届年会上高歌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歌声悦耳、悠扬、穿透力强,胜似原声。还有一次出去采风,乘坐同一辆车,大师为给大家解闷,学起了小沈阳的段子,那声音,那语气,惟妙惟肖。令人吃惊的是,小沈阳的多个小品段子都可以被他以独口相声的形式演绎,从头到尾,台词记得那叫一个清啊!貌似内向、拘谨、不苟言笑的大师竟然会有如此搞笑的一面,原本就笑点不高的一车人那个乐啊!   初识大师时,我还用着一个索尼小卡片为拍些花花草草而沾沾自喜,当见到大师手持小白,那动作、那行头、那一招一式,那叫一个范儿啊!顿时仰视、膜拜,追星不过如此吧!   第一次参加摄影采风活动之后还有幸听了大师传授他的摄影心得,观看了他的民俗作品集,甩饼图、打工图、车站图……分明组成了光影下跳跃着的众生百象图,将百姓生活展现的淋漓尽致。那一刻,我不知道别的小伙伴啥感受,反正我是惊呆了。这应该得源于大师长期从事新闻摄影的历练,练就了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观察事物,擅长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拍摄出的画面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很生活化,耐人寻味,因其网名爱浪,这种视角、构图被大家称为“浪式拍法”。   看大师拍的这些颇具民俗风情的作品,觉得很有生活感、艺术感、历史感,可是自己去拍,对着那些陌生人举起相机时总有些迟疑,怕遭到拒绝或者被发现后不配合。但大师自有他的一套本领,除了执着、守候、等待、跟拍这些敬业的方法外,还有瞅准目标、声东击西的策略。书法中所言道的“欲下先上,欲右先左”大同此理。和大师一起拍过一组儿童片后发现大师还真有组织能力。想要拍街上的几个小孩,不是上机就按快门,而是先若无其事地跟孩子们聊天。大师操着一口夹杂着云南和沙河口音的独特普通话,和蔼可亲地问东问西,孩子们快快乐乐地应着,一会儿便熟了。之后他让孩子们配合拍戏,孩子们马上进入游戏状态,无比兴奋。眼瞅着都累了,大师又想出一个场景的拍摄,对孩子们说:“小朋友,我们领导说了,你们刚才的表现都非常好。让我们再拍最后一组,好吧?”被鼓励和表扬的孩子们更加卖力地表现了。   本该无忧无虑的大师却总有些忧郁,老是一副心有千千结的模样。失眠状态是他的常态,不过估计大师睡不着的时候不像我们俗人一个劲儿地数羊,他要数得数这些年获过的大奖。大多数人都喜欢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大师却喜欢阴雨连绵、淅淅沥沥,是个人喜好还是个性决定,不得而知。越是雨天大师越往外跑,莫不是上辈子是沙漠里的一棵草不成?如果从他的作品里把“在雨中”系列罗列出来,估计得租赁人民大会堂做展厅。   大师除了对“雨”情有独钟外,还喜欢那些古老、沧桑、带着历史印迹的东西。越是破旧没落的村庄,越是乡土气息的人群,就越能激起大师的创作热情和激情,让艺术细胞发挥到极致。别说,那些没落的、陈旧的、颓废的、衰败的……透过大师的双眼一过滤马上形成艺术。我现在似乎有点能理解90后的孩子们穿的那些磨旧、撕洞的牛仔裤了,绝对与艺术有关。   逐渐才发现,大师是想透过自己的镜头,留下值得珍藏的人间万象。而随着时光的悄然流逝,有些东西总还是要一去不复返的。这是大师忧郁的病根儿吗?反正我是这么诊断的。自古至今,哪位大艺术家不是如此的忧国忧民啊?忧郁,那是大师级别的艺术症状。   大师是一名很专业、很敬业的摄影家,连表述和我们也不同。说起摄影,我们说是拍片,他说是创作,这境界咋比啊?他喜欢琢磨,有思想,有内涵,利用不同角度,不同机位将看似平淡的生活点点记录。一起采风,一起活动,甚至一起就餐,他也会拍下好多的花絮。不说别的,单说大大小小饭店、餐馆里的那些“吃货照”就足够回味无穷的。谈笑间不会灰飞烟灭,所有的前仰后合、捧腹抓腮,都被凝成了巨作无限期地展览。他也太细心了吧,竟然将此类“表情照”整理归类,在空间里建立个相册命名为“我们”,那是我们太多的幸福时光印迹啊!   有一次山上采风,三脚架支好,静待日落。就这么个空当儿,大师也见缝插针,拿起手中的卡片机开始拍“千姿百态摄影人”,欢笑声不绝于耳。这时候,只听“咔嚓”一声响,额滴神呐,只见风呼呼兮架飞扬,相机一去兮不复返。大师光顾卡片拍表情,置单反相机于不顾,估计那厮羡慕嫉妒加怀恨,恼羞成怒,来了个纵身跳崖。万幸的是,这相机重演了一遍狼牙山战士挂树枝的惊心动魄,待找回,竟完好无损,算是一场虚惊。   大师家有娇妻,似港星曼玉,人称“港姐”。港姐一向反对大师喝酒,同为女人,自然理解那份关爱之心,可是大师未必能懂啊!一日,与大神等几位气味相投的哥们儿一起小酌,本不胜酒力,又禁不住左碰右劝,推杯换盏,只一会儿工夫便醉了个烂泥。怎样送大师,成了个问题,互相推诿。这时大神主动请缨,豪迈爽快,他知道,其实港姐认不清他们几个。送大师至门口,港姐果然气其烂醉,不予理睬。大家见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应对,关键时刻还是大神,拿出他一贯忽悠的杀手锏,“诚恳”道:“我们不认识他,见他在路边躺着没人管,给送回来了。”港姐一听感动至极。就这样的小伎俩大师竟然也信,听港姐转述后,连续多日寻找送自己回家的好心人。恁艺术的脑子也不想想,自己脸上刻着门牌号呢?也太实在了吧!   我推断,可能从这一刻算是个源起,大师与大神便步入了“你说我个秃,我说你个瞎”的互掐轨道。群里打斗,那是一道绝对引人关注的景致。他们智斗的本领日渐增强,唇枪舌战、妙趣横生。“战争”再激烈,观众也没有一个肯拉架劝和的,这一堆二们啊,看热闹只嫌事儿小,惟起哄不吱声。   说实在,大师原本属于那种含蓄、内敛的人,开始总是被大神忽悠的无言以对,节节败退,只有抵挡之力,无有还手之功。有段时间索性退群,玩起了失踪。他向我吐槽:“忽悠很累人啊!”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之后,大师终于重振雄风、挂帅亲征。要说大师,年轻那会儿那可是玩文字的啊,文笔有力,说服力强。调整作战方式和士气后的大师所向披靡、战果辉煌,忽悠之本领到了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地步,几句忽悠竟然也能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愣是忽悠出“大神去了一趟利比亚,并开利比亚战地作品演示会”这样一个爆炸性新闻,一度使得很多外地影友都知道我协会有个远赴利比亚采风的超人。   看着大神转变作战方式,每次采风都抓拍表情,加上剧情,对他进行貌似真实可信的打击,大师忍无可忍,人在愤怒状态时往往思维敏锐、灵感超强,大师由单张小片的攻击到三五张连贯的情境打击,之后越战越勇、越勇越谋,五指山采风之后竟将所有拍摄花絮罗列、制作,导出了一部《大神落沟记》来,情节生动有趣,画面紧凑完整,剧情跌宕起伏,结局神妙突来。   经过几大战役的磨合之后,近日,大神与大师在茶庄进行了一场高层间的私密会晤,因没有第三人在场,没有记录,没有影像,不清楚最终达成了什么共识。是和平相处?还是互不服输?是换位出牌?还是一致对外?这将永远是个谜。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