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雀巢】送“旺子”(散文外一篇)

时间:2021-01-15 01:05
火币网      所谓“旺子”,就是猪血。家乡人把猪血叫做“旺子”,据我的推究,应该是一种委婉的说法。把“血”说成“旺”,既忌讳了血腥,又讨得一个好彩头。正如把猪舌头叫做“赚行(hang)”一样。“舌”同音“佘”,生意人讲究讨个吉利,说“佘”不如说“赚”,到市场里去买猪舌头,你不能说:“师傅,给我一个猪舌头。”而是指着猪舌头说:“我要买这个赚行(hang)。”   我们从小就被训练成不说不吉利的话。尤其是清晨时刻,如果说了不吉利的话,大人立马就会瞪眼责怪:“这天光罢早的!”言外之意,就是在清晨你的嘴巴就闯祸了。我们赶紧闭嘴,有时候,都不知道究竟错在哪里。反正大人的规矩就是多,遵循就是。   话说回来,说“旺子”。   在老家,过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要杀猪。杀猪,也叫“猪出栏”。在决定要杀谁家猪的时候,屠夫先要到猪栏里查看,要估测猪的重量。猪身过小,杀了不值,主家没赚头。那时候,一头猪,一养就是一年,猪食都是野草、米糠、红薯藤等等,不添加任何饲料,不像现在,猪吃饲料,养了三四个月的猪,就可以出栏。   选好要被杀的猪以后,猪的主人家开始架柴禾,烧开水。然后用大木盆盛小半盆冷水,冷水里加盐搅拌,使其融化,待用。一切准备就绪,屠夫和几个捉猪的人,走进猪栏,逮着猪的尾巴,在猪“嗷嗷”大叫的时候,已经推倒屠宰之地。屠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嚯”地一声,屠刀已经插进猪的要害。猪血“哗——哗”地流入事先准备好的大木盆里。待猪血流尽以后,几个人抓住猪的四肢,摔在地上,猪奄奄一息。大木盆里的猪血与冷水相融在一起,变成一满盆猪血。这时候的木盆不能移动,任其血水慢慢相融。   大约半个小时以后,猪的毛也被刮得干干净净,屠夫麻利地把猪肉分块,而主家在柴火灶上,架铁锅,上水,烧沸。猪血已经与水相融相构在一起,用菜刀在猪血里划成方块形状,然后倒进开水,猪血立刻变成块状,再顺势把木盆里的块状猪血倒进开水锅里,用大火煮,加少许盐油、姜蒜、酱油,煮成一大锅。我们俗称“醒旺子”,待“旺子”“醒”好,盛在碗里,指派小孩一家一家送去。这就是送“旺子”。   煮猪血叫做“醒旺子”,是有其原因的。“送旺子”,送去的猪血,并不是让你直接吃,而只是主家把猪血“醒”成块状,送给乡邻,乡邻有多种吃法,任其选择。接到“旺子”的人家,有的把“旺子”切成方块状,用辣椒炒着吃;有的把大块的“旺子”再解刀,加丝瓜等蔬菜煮汤吃。所以“醒旺子”也是考验一个主妇的厨艺功底。“旺子”“醒”出来以后,要能方便别人的各种吃法,太硬,是火候过猛,只能用辣椒炒着吃;太软,是火候不足,只能煮汤吃。“醒”出的“旺子”不硬也不软,才是最好的“旺子”,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吃法。   “送旺子”,这个称呼非常吉祥。一碗红暗的猪血,送给别人,既是一份相邻之间浓郁的情谊,也是寄语了送者一份美好的祝福。这个习俗,淳朴却又是那般美好,也反映出我们先祖的温良和智慧。   随着时间的流逝,“送旺子”这个习俗,渐行渐远。但是,人们心灵里那份对于送“旺子”的美好的记忆却永远不会消失,那份相邻之间浓郁的人情味,犹如一坛尘封多年的老酒,越品越醇,越品越香,醇香到骨子里,让你沉醉。      【送贺菜】      送“贺菜”,又是我老家一个很独特的习俗。“贺菜”,又称“杂贺菜”,就是办酒席时候为最尊贵的客人特意留下的整桌菜,让客人回家时送给邻里乡亲尝尝,其实也是分享喜悦。   不是每一个人在吃酒席的时候,都会有一整桌的“贺菜”带回家。   中国婚姻讲究“媒妁之言”,凡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时候,都会有媒人上门说亲,即使是自由恋爱,也需要找一个德高望重的媒人为证。那时候,在我们当地,每一对夫妻都有媒人,这对夫妻叫媒人为“关娘”和“关爷(ya)”,其实就是“干娘”和“干爹”;而在举行婚礼的时候,每一对新婚夫妻又要有“亲娘”和“亲爷(ya)”来“接亲”。由此,准备结婚的夫妇,既有作为媒人的“干娘”、“干爹”,也有作为“接亲”的“亲娘”、“亲爷”。(如今很多年轻人不再遵循这些规矩)。   “接亲”的过程很有意思。迎亲的队伍快到门口的时候,新娘子的嫁妆先行到达,新娘子就等候在村外。待“亲娘”、“亲爷”把洞房布置好,把新婚床铺整理好的时候,“亲爷”和“亲娘”等候在大门前,迎亲队伍缓缓而来,当新娘子踏上门前台阶的时候,“亲娘”伸出双手,一手接住新娘子手中的伞,一手牵着新娘子的手,走进洞房,“亲爷”和新郎官就跟随而进。   这时候,看热闹的人们,起哄要刺“亲娘”“亲爷”的脖子。人们拿着从尖尖的竹刷子上扯下的竹篾,跟随着迎亲队伍去刺“亲娘”和“亲爷”的脖子,这边在起哄大笑,那边已经赶紧溜进了屋里。有眼疾手快的,刺到“亲娘”“亲爷”脖子的,大家哄笑起来。刺脖子,就是为了讨得好彩头。这个习俗,有待考证。   新婚酒席,很有讲究。有“头晚的媒人,第二天的亲娘”之说。也就是说,新婚酒席在先一天晚上就开始筵席,这天晚上是媒人为大,媒人坐上席,最尊贵。到了新婚这一天,就是“亲娘”、“亲爷”为大,中午正式开席的时候,“亲娘”、“亲爷”陪着新娘和新郎官以及新娘的伴娘坐一桌,其中“亲娘”“亲爷”坐上席,最尊贵。   吃完酒席以后,“干娘”、“干爹”和“亲娘”“亲爷”两家回去的时候,主家都要各送两桌贺菜。这些贺菜,不是给他们自己吃的,而是让他们拿回去送给邻里乡亲。   回到家里,把送来的“贺菜”掺和在一起,然后用小碗平均分开,指派家里的孩子挨家挨户送去。根据“贺菜”的多少而决定送多少户人家。一般都是送挨近自己的邻居和比较相好的邻里,还有本家亲戚。   外甥家的喜事,舅舅为大,最为尊贵。所以,如果是外甥结婚,舅舅家也会被送一桌“贺菜”,舅舅家又会把“贺菜”分送给邻里乡亲。   娘家办喜事,作为出嫁女儿吃完酒席以后,也有带回一桌“贺菜”,回家以后,这些“贺菜”当然也要送出去,这让嫁出去的女儿风光一把,又显示娘家人的豪气和富有。   凡是隆重的酒席,长辈去吃酒席,回来的时候,都有一桌“贺菜”带来。长辈回来以后,“贺菜”分送给邻里亲戚。   而我们小时候,每到有“贺菜”送的时候,都是兴奋不已。在那个贫瘠的年代,“贺菜”是最美味的佳肴。家里接到一小碗“贺菜”,每个小孩分点吃,那情景,那滋味,今天想起,都是那么美妙。   如今“送贺菜”的习俗,在乡村里还在沿袭。只是,“贺菜”不再是小孩们的美味,挑食的孩子,甚至讨厌“贺菜”的混杂,讨厌“贺菜”的不清不爽了。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