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春秋】我眼中的五柳先生(散文)

时间:2020-02-05 00:56
  今天,已上初中的外孙放学回来后问了我一个关于五柳先生的问题。我想教语文的我还能被难倒吗?也可能是我太自信了,这次真的难到我了。我的解释他不认同,而且还振振有词让我无法招架。祖孙俩争论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带着不快各自散去。外孙只好带着疑问去学校请教老师了。他们现在正好学习这篇古文《五柳先生传》,这是老师留的家庭作业。想到没能帮到孩子解决难题,心里不爽,也很惭愧、自责,只好恶补这些遗漏的知识。   说干就干,于是我找来有关方面的资料及陶渊明的作品,寻找外孙提到的问题。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到了这个问题的详解,外孙的想法是对的。哬!小家伙不错,不愧是考试中几次班级语文成绩第一,语文基础知识老师免检的学生。为他感到高兴,也觉得这个孩子要刮目相看了,为此我感到欣慰。   我很喜欢陶渊明的文章,散文《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我喜欢的。他笔下的桃花源俨然成为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他的文章不重词藻的华丽,不事雕琢,朴实、自然。文章广为流传,为后人所欣赏。他的诗文、作品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写到这里不禁使我想到了陶渊明世外桃园般的田园生活。他放弃了功名、利禄,唯独喜欢自己那一方田园生活。我生出无限憧憬,陶醉在其中。他所描述的那牧歌式的田园生活,也愿意去追随他的过往。   五柳先生的生活是纯自然的,他可以读自己想看的书,唱自己想唱的歌,喝自己深爱的酒,赏自己喜欢的菊,和知心朋友尽兴地聊天。他曾经说过:“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真美!思念老友,想要和老朋友去聊天的时候,陶渊明就披起衣服,径直地去找这位友人了。他们谈着话,兴致勃勃,丝毫没有厌倦。如此的随意,如此的洒脱,远离凡尘世俗。我突然明白了陶渊明为什么要辞去官职,并留下这样铿锵有力的话了。“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的小人折腰。”这不是陶渊明刻意表现的高姿态,这正是他的天性使然。试问:在充满着繁文缛节的官场中,如何能寻觅到这样自然、淳朴的交往呢?   五柳先生说:“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看到这里让人怦然心动,眼前不禁跳出了一副悠然、壮美的画面。五柳先生坐在小桌旁,自斟自饮,饶有兴趣,到了做饭的时候,他甩开衣服,大步的径直走入自己的小菜园,小菜园各种蔬菜应有尽有,他亲手采摘下了新鲜的蔬菜。望着这鲜嫩的蔬菜,五柳先生异常兴奋,这是他亲手种植的蔬菜呀,别有一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辛勤劳作,自品其果的情趣。陶渊明脱离了仕途并没有脱离日常化的生活。他自己种着麦子,种着蔬菜,种着瓜果,并且从收获中感受到真正的愉悦与惬意。他这种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的人格叹赏。他这种欢快、乐观的心情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动了我,让我有一种想去采摘五柳先生小菜园中蔬菜的冲动。   五柳先生说:“闻多素心人,乐于数晨夕。”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也非常得意吧。乡间质朴的生活的确让陶渊明有着很多值得保留的友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更何况不止一位。   五柳先生的作品是否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五柳先生传》里“好读书不求甚解”,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下功夫,这一点我和外孙也有争议。这可能是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一种外在的表现,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可在我看来不尽然,在当今的现实中,我们在领会文章主旨的基础上,也要细细品味句、词、字,明确其在文章中的作用,这样可以使我们把整个文章的内容融会贯通,进而观其意。   阅读陶渊明的作品带给我一丝清新的感觉。现代社会里人和人的交往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神秘,少了一份热情,更多的是冷漠,没有了那种单纯的对话。“相对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一道消逝的,不可复制的田园风景。或许,正是因为它的消逝,才让我对这种生活充满无限的向往。虽然我们不能复制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但我们总可以在心里保存着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并努力让自己的生活也渗透一些诗意。   在这个将进入寒冬的季节,读着陶渊明温润细语,内心仿佛置身于那片淳朴的土地上,竟然心里温温的,暖暖的。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