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星月情】穿过岁月的目光(散文)

时间:2020-07-08 02:30
  九月,注定有一个日子,足以让我感动。这个日子,就是敎师节。   年年都有九月,年年也都有教师节。教师节虽然作为一个节日,明明白白地写在了人们的认知中,可是在国家法定的节日中,却没有教师节的身影。到了这一天,便由学校自行安排,或是一天,或是半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这属于教师的节日。   在平坝这个小县城,多数学校都是安排一顿聚餐。有钱的学校呢,菜肴就整治得丰盛一点,没钱的学校,自然就羞涩一点,但不论内容如何,形式总是很热闹的。于是,一年的辛苦,似乎便在一杯淡酒里得到了释放。   曾经有幸站在教师的队伍中,可毕竟时间太短,与吃了一辈子粉笔灰的老教师相比,我所吃到的那点点粉笔灰,实在是少得惭愧,少得可怜。不过呢,也许是因为有了这点渊源,总会在有关教师的话题面前,心里会莫名地湧起一丝激动,为教师所遭遇的种种尴尬,也为自己职业的转换而暗自庆幸。可内心深处,却不自觉地,总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悲他们所悲,乐他们所乐。因此呢,每当教师节来临的日子里,总觉得这个日子,好像也有我的一份。   一个人的一生中,总会因了这样那样的际遇,认识一些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因而便有了这样那样的情结。我的教师情结,除了我曾经做过几年教师,我也认识许多教师而外,还因为我的父亲,也是一个几乎教了一辈子书的老教师。   小时候的印象中,父亲一直都在乡下的学校教书。只有在星期天的这一天,我才能见到父亲的面。至于父亲怎样教书,教得如何,我实在是不可能知道的。可是,藏在我记忆深处的一件事,让我能感觉得到,父亲在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从这件事上,不难看出质朴的乡民,对父亲的那份爱戴和尊敬。   那时候,笼罩着中国上空那场大灾荒的阴影,才刚刚散去。各种生活物资的馈乏,仍然是显而易见的。一块腊肉,在今天也许并不足为奇,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该是多么的稀罕,多么的珍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竟然需要一块腊肉!   因为,我患了一种怪病。我也不知道这令人奇怪的病,是怎样跑到我身上来的。我其实也不知道自己病了,而且病得还不清。可是细心的母亲,从我病恹恹的神态里,发现了我脸上颜色的变化。我脸上的颜色,变成了黄中透紫,其中似乎还掺杂了一点绿色。母亲捞开我的衣裳,见身上的皮肤,颜色与脸上一般模样。母亲当时就慌了神,领上我就往医院跑。   也许是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我患的这个奇怪的病,医院的医生也束手无策。他们只是猜测性地为我开了点药,让我吃上几天看看。这也难怪,那时候医生看病,主要的设备就是那个挂在胸前的听诊器。除此之外,他们主要就是凭经验。可在他们的经验里,没有我这种病的病例。超出了经验的怪病,他们也爱莫能助。   几天后,父亲回到家,而吃了几天药的我,仍然一病如故,丝毫也看不出有好转的迹象。无奈之下,父母商量带我去看中医。小县城的中医,最出名的一个,人称黄痘匠。顾名思义,黄痘匠给小孩子接种牛痘,是医朮最好的。黄痘匠说我这怪病是倒胆,他没有开药,而是给了父亲一个偏方。药是草药,很好找的。可是,这草药需要的一个药引子,却是当时最难寻觅的一样东西。   这样东西,就是腊肉!   怀着毫无希望的希望,父母问遍了所有的亲戚邻居和熟人,结果自然都在意料之中。   近乎绝望的父亲,想到了他的学生们。父亲回到学校,在上课的间隙中,将我的怪病告诉了他的学生。   第二天早上,一个学生领着他的父亲,拎着一块腊肉找到了父亲。腊肉黑黝黝的,表面上是一层厚厚的火烟扬尘。可以想见,是抑制了多大的诱惑,才能保存下这一块腊肉?至于腊肉的来历,那个乡民没有说,父亲也没有问。我想,父亲接过乡民递来的腊肉时,眼眶肯定是湿润的。   于是,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我第一次尝到了,腊肉是怎样的一种美味!虽然是同一种叫牛舌片的植物的根,和在一起炒饭,而牛舌片渗出的汁水,竟然也是如胆汁一样的黄,散发出一种药草的苦味,可我还是吃得津津有味。一块一斤多重的腊肉吃完,我皮肤里那种黄得发绿的颜色,竟然神奇地褪去了。   试想一下,若是父亲在学生的心目中形象不好,那学生会回家告诉他父母么!很多年以后父亲曾谈起过此事,说拿钱给那位乡民,可人家是死活都坚决不收。   父亲是教师,可是我不曾做过父亲的学生。因此呢,父亲在课堂内外,是怎样用一支粉笔,书写他人生的春夏秋冬,走过轮回往复的倾情四季,让学生怎样沐浴在师爱的温暖之中,我几乎是一无所知。可是,仅从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我也能感知他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还有学生对他的尊敬与爱戴。   解放大军南下,解放了平坝。当时的父亲,像许多拥护革命的青年一样,积极地投身到土地改革运动中,积极进步的父亲,受到土改工作队负责同志的赏识与器重,担任了一个区的民兵队长,带领着群众斗地主、分田地、打土匪……   土改工作结束后,区政府领导动员父亲参加政府工作。征求父亲意见时,父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师工作。也许,在父亲的心目中,教师是一个崇高而光荣的工作,是他一生无悔的选择。   很小的时候,父亲曾带我去他任教的学校玩。印象中在放学的时候,学生们都来向父亲要求,争着带我到他们家去玩。时至今日,关于去父亲的学生家里玩的细节,已经是很模糊了。可是每天去一个学生家,则是毫无疑问的。学生家长对我这个老师的儿子,也是好得不能再好,家中好吃的东西,都搜出来给我吃。离开的时候,还送一包或是水果,或是鸡蛋之类家园所出的东西,让学生拎着,回学校送给父亲。   有句感叹教师生涯的格言,说教师的一生,好比一支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可我觉得,在父亲身上,丝毫也感受不到这种带了一点心酸的心态。父亲做教师的工作,是心甘情愿的!如果不是这样,曾经当过民兵队长,受区政府领导器重,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父亲 ,完全可以进入区政府工作,得到上级的提拔重用。可是父亲选择了教书育人的工作,这足以说明,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我想,许许多多如父亲一样的人,对于教师这份工作的热爱,的确是发自肺腑,出自于一份真心。他们关爱学生,就像关爱自己的孩子。终其一生,他们都以能做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为荣!听到学生亲切地喊一声老师,在他们来说,不啻是听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音乐。那么,可不可以说,在他们心里,对于蜡烛的比喻,会不会是这样的:教师的一生,好比一支蜡烛,照亮了别人,也辉映着自己!   我当老师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在学校任教的课,一门是一年级的语文,一门是三年级的数学。除此以外,还兼了整个原校的图画与唱歌。每天的课,几乎都排得满满的没有空隙,我也就忙得不亦乐乎!而那份溶化在学生中的快乐,没有亲身体会的人,是感受不到的。   离开学校,离开教师队伍,并不是我不热爱这份工作,而是我自觉文化知识的底蕴,实在太过于单薄,深怕自己辜负了那些幼苗一样的孩子。由于文化革命的殃及,父亲有八年的时间被剥夺了执教的资格,一分钱的工资也没有,甚至没有口粮。读到小学四年级的我,也就失去了继续读书的机会。直到邓小平同志拨乱反正,父亲才得到平反,重新拿起教鞭。而我呢,是顶替父亲参加工作的。当时的规定是,父母在什么单位工作,顶替的子女也只能到什么单位工作。   我以小学四年级的基础,竟然能在招工考试中胜出,当了一名教师,我不知道是自己的骄傲呢,还是体制的悲哀,或者是教育的悲哀!   在学校任教的两年中,我基本上是现炒现卖。白天上完一天的课,晚上我就坐在电灯下,认真学习第二天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在旁的老师眼里,以为我备课认真,治学态度严谨,有上进心。可是我心里明白,自己是怎么会事!   于是,当一个能够离开学校的机会,不经意间出现在我面前时,虽然心里有那么多的依依不舍,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离开。因为,我真的有一份担忧,甚至是一份恐惧!我怕有一天,我教出来的学生,在升学考试的试卷上,不是那么地得心应手,对答如流。我怕误人子弟!如果真是那样,我将会无地自容。   虽然我早已不是老师,可我认识老师,在后来的日子里,我还有幸从新回到学校,坐在教室里当了一回学生。我深深的体会到,绝大多数的老师,都有一份教师的情怀,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他们无私的付出与奉献,并不希望得到多大的回报。在老师心里,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他们的欣慰和骄傲!走在路上,学生的一个问候,就是他们所希望的回报。   谁都要当学生,可是谁都不一定能当老师!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想,不论是什么人,也不论身居什么样的职位,你投向教师的目光,一定会充满了敬佩与尊重。因为有了老师,才会有知识的传承,也才会有社会的进步。   一份淡淡的牵挂,来自于许许多多日子的重叠中,就像云南的潽洱茶,没有鲜艳的颜色,不须华丽的包装,感觉平凡极了,普通极了,可当你读懂了她的美丽,感悟了她的内涵,就会对她情不自禁地滋生出一份眷恋,一份仰慕,一份依依不舍。而且,随着岁月的往前推移,这份感情越来越醇厚,一如那经过发酵的潽洱茶,时间越久,味越醇香。又如多年后的今天,穿过一些岁月过往,那份教师情节依然萦绕于心。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