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笔尖】 最是那历史的一份厚重(散文 征文)

时间:2020-10-06 01:59
  一年一度又到端阳,端阳又称端午,意思是五月开初的日子。   农历五月的南国已进入梅雨季节。端阳踏着绵绵细雨而来。   初夏轻柔的风,在柳树的梢头掠过。天空潇疏的雨洒落在荷塘,发出古琴般清脆、悠扬的声音。那声音,忽急忽缓,忽紧忽慢,震得荷叶上晶莹水珠滚落浑塘碧水,惊醒蓬莲上沉思发呆的红蜻蜓;那声音,洗白了断桥玉砌雕栏,淡褪了古寺山门炫耀的朱红。但却抹不去心头那份过往端阳的记忆。   端午的重头戏是包粽子,即使是在那物质非常匮乏的年代,粽子还是年年要包的。包粽子的第一要素是粽叶,要挑那软的大小合适的。淘洗糯米也是极有讲究,要将米在盆子和簸箕之间来回反复倒腾,以便把沉淀在下面沙粒淘掉,吃起来便可大胆放心不至被砂粒咯着牙齿。淘好的糯米要沥干水,这样的糯米包进粽叶煮熟了会使粽子变得很紧。我的老家是安徽,和嘉兴粽子一样,我们那里的粽子也是四个角呈枕头形状的,其名也叫枕头粽子。粽子的口味很多,有肉的、碱水的、还有红枣赤豆的等等,完全可以根据各人的口味决定里面放什么。但我独爱吃肉粽,而且是新鲜肉。要想粽子不破不散关键是四个角,所以那是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必要时在这些地方还要加固一下。   最辛苦的是煮粽子,那时烧的是柴火,一锅粽子煮熟要好几个小时。每当这时母亲就要熬夜守着那锅粽子了,不但要不停地添水加柴,熬到一半的时间还要把粽子翻身,下面的要翻上来上面的要换下去,这样受热才均匀。不像现在高压锅里放足了水压个几十分钟便可。   我做小孩子时对这些当然是不懂的,不仅这个不懂,就是其他的一些基本的常识也是极弱智。小时候,母亲并没有因为我是一个女孩在我身上多花一些功夫,母亲性格外向很爱热闹,每天将一应要做的家务完成后,便自顾自去找乐子了。聊天是母亲最大的爱好,那时大家都住平房,有时菜烧到锅里也会去别人家门口说上几句,有时说到兴头上,把炉上烧的东西忘记了也是常有的,等想起来锅里已经在冒烟了。   长大后我去了外地工作,开始在农场,逢到要订被子没辙了就去找当地的干部家属帮忙。后来上调到工厂分在机关没有这个条件了,就自己学着订。把被子铺到一个乒乓球台上,然后左摆弄右摆弄,一床被子居然化了好几个钟头才搞定。也确实创了吉尼斯纪录。我因此也不知道鱼还有许多种类也以为全世界的狗长得都是一个模样。好在后来找的老公擅长烹饪,弥补了我的不足。   但老公不会包粽子。逢到端午节对付一家子吃粽子这一需求只能由我来解决。第一次包粽子,我回忆小时候偶尔看到母亲的一举一动,于是也就穿越时空边琢磨边仿效了起来。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粽子总算包好了。但大小不一,松紧也不一致,看起来不像粽子到像一个个癞蛤蟆。等放到锅子里去一煮更是原形毕露,那些粽子都像赌气似的一个个咧开嘴、呲着牙地对着我。水里面跑进了许多糯米,成了一锅糯米粥,样子真是惨不忍睹。好在还有几个争气的也算是对我辛苦付出的回报吧。   但女人就是女人,对家务仿佛有一种天生的悟性。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慢慢地不仅包的粽子做到了不散不破,还大小均匀,味道鲜美。儿子说我的粽子可以拿到街上去卖了,母亲晚年还向我讨粽子吃呢。其他如买菜烧菜也有了很大进步,最后连打毛线、做鞋子、做衣服也都超过了同龄女性。这都是第一次包粽子遭到惨败让我痛彻思痛奋起努力的结果。我感谢那次失败。   端阳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划龙舟。沈从文在他的小说《边城》里对他家乡赛龙舟的热闹气氛有了详尽的描述:“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我的家乡没有这种习俗,每每此时只能从沈从文生动的文字里去感受那份快乐。   那一年我们下岗了,当下岗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像老公这样的高级工程师也不能幸免。我们也因此自由了。成了自由之身的我们毅然加入了打工一族。我们去了当时的改革前沿阵地温州。温州人的拼搏精神不仅名震华夏,就是世界上但凡有华人的地方也都有他们的足迹。端午划龙舟自然也就成了这里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当龙舟禁赛令取消之后,早早地他们就开始打造龙船,船只的样式和沈从文笔下描写的差不多:“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各色样龙的图案,然后将这打好的龙船小心翼翼地移至一个妥帖的地方。所用钱款都由大家募捐或向各企业老板摊派。也许是怕出事,临到端午了媒体都还一直保持着低调,活动的时间地点也总不见公布。我们在外面又没有网络,始终没有得到准确的情报。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有了一点消息:全市一共有三个龙船集散地,其中南塘河是最热闹也是我们最方便到达的地方。但这个告诉我们地点的人也同时给了我门一条错误的信息,说端阳前一天也就是初四休息,初五最热闹。使本来初四准备去看划龙舟的我们只好改在初五。后来才知道真正热闹的是初四那天,初五就接近尾声了。而且初四那天天气异常的好初五偏偏有大雨,于是只好看温州人如何在雨中搏舟了。   一早起来,大雨如约来临,整个天空成了一片迷蒙的雾状。根据经验这种雨一时是不会停的。但我们好像也搏出去了,先是冒雨乘车来到南塘街,沿桥走过,哪有一点动静?我们拾级而下,向傍水而居的村民打听。回答说“有,要等下午。”   顺着村民的指点果真看到岸边停有两条龙船,这是南塘村当地代表队的。到时其他代表队一一汇聚到这里必定会出现一个旗鼓相当的场面。看看时间还早才不过上午九点多钟,我们只好上到街面,然后往右拐准备到“好又多”超市去转转。走到温州二附院南浦分院,先生在方便时手机又不小心掉到便池里去了,先生肚子大也不知是费了怎样的劲才把它捞上来的。老公说他之所以不舍得放弃是认为,这是老婆用过的所以必须奋力抢救,老公的话很让我感动。因为有了上次在深圳手机掉便池捞上来如何处理的经验,于是马上把它洗干净然后就着厕所里配置的烘手机不停地烘吹。也算先生有耐心,足足有一个小时之久,手机终于才有了一点反应。但还没有恢复功能,只好暂时作罢。在“好又多”超市,我们又采购了一些食品,然后又在购书架前徜徉了一会儿,再又去填饱了肚子,这样折腾了一番总算把上午的时间打发过去了。但雨还没一点停的意思,于是上了一辆的士,对司机说:“到南塘河看龙舟比赛。”司机还有点摸不着头脑。好在先生路径熟悉,在前座不停指点。这里的的士司机绝大部分都是外地人,一门心思都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好像没有什么兴趣过问其他事情;我们所在单位的工人也是这样,一放假便不知道干什么,有的只打打麻将,有的就干脆睡觉,连到市区去的公交车怎么坐都不知道。   当我们再次到达南塘桥时河边已有了几个人,我问一个当地人:“什么时间开始?”   “一时半。”他用生硬的温州普通话回答。   我下意识地看了一下先生的表才十二点左右。等吧,下雨,还能到哪去?这时我真希望人多一点,因为出来只穿了一件短袖,很冷。一个当地老人告诉我们说,昨天才真是热闹呢,还举行了比赛,今天已是扫尾啦。我们听了也只有无奈地笑笑。当然,对于没有看过划龙船的人来说看个尾巴也好。   将近一点钟,南塘三村的水手们开始往这边过来了,这时我有点兴奋,原来这靠在岸边的两条船就是他们的。这时我仔细看了一下这船:船的两头是对称的,各雕有一个龙头,两头都可以做船首,船掉头只要人转身就可以了。船身窄而长,船舱用横条分成了十八档,然后又一分为二,两排一共是三十六格。每格坐一位划手。据说,龙船有大龙小龙之分,小龙一般最多坐三十六人,大龙则可坐四十八人。鼓置在中间,然后分别有司鼓的、掌旗的、击锣的、唱神的、托香斗的各为一至二人共有六至十二人站在这里。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锣是听鼓声的,有鼓动的作用,旗是分颜色的,划船者穿衣一般依旗色。船的两头称梢,两头的梢桨为船舵,掌舵的一般也是一至两人。龙舟的鼓声很有节奏,掉头、转身的鼓声为密集点。   一艘船向我们驶来了。我一阵激动。上前一看,嗬,这条船连坐带站一共就是四十八人。我想要是没有水手们高度的步调一致,要使这条船达到整齐划一是很难的。熟练的水手们可以在这狭窄的船上任意的走动,给每格分桨,放舀水的水勺,因为当船身在划动中,在吃水很深的情况下水是很容易进舱的。   由于下雨,水手们又多了一件事就是还要穿雨衣,特别使我感到惊奇的是还有女水手。原以为她们是夹在男同胞中间充当一个数,谁知她们却是独领风骚。当然两头指挥和击鼓呐喊的还是男同胞,但这已经很不容易了。我想在这茫茫雨天多少人连家都不愿出,而温州的女人却要赤着脚(因为船仓进水的原因)在这天水一色的风雨中敢于与男人齐头并进、一决高低,怎不叫人刮目相看呢?河面上的船慢慢地多了起来:里垟队的来了,双井头队也来了,接着来的还有牛桥队,蛟尾堡队、学府队、下吕浦队、蛟凤队。一般每个队都有两条船,有的还是男、女各一条。他们穿着各自统一的服装:有一色白的、亦有一色金黄的;有一色艳红的,亦有蓝的、黑的、紫色的,但比较起来还是前三种好看。这时广播里放着《春天的故事》、《爱的奉献》等歌曲,尽管是最后一天,场面上还是热闹非凡,让我们觉得不虚此行。前来观看的人挤满了河的两岸。我和先生站到了一个制高点,也是神位的所在地。在这里有幸碰到一位像是活动组织者的人,他详尽地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划龙舟的风俗。他告诉我们说,“打造新龙舟、划龙舟是当地农民的一个传统,目的是为了祭祀祈福,希望来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一年端午划龙舟活动结束后,还要收仙。所谓收仙是由参龙人说词,请回各路神灵各归其位,以免流落在外扰乱地方太平。”是啊,中国的农民靠天吃饭,哪个不希冀老天爷年年风调雨顺呢。他还告诉我们,每次举行这些活动,当年被贫穷逼得远走他乡,现在发达起来的温州人都会捐款。我也果真看到,飘在空中的气球有很多垂下来的绸带上写着的就是捐款人的名字。   由于连日的疲劳,再加上他们到达南塘这个点之前已经是划了很长的路程了。有些龙舟队只在这里稍微做了一下表演,并没有更多精彩的动作。也有那余兴未尽的,拼着命在水面上疯狂了一番,因为过了今天,船就要搁置起来而等来年了。   后来又有一年我们在深圳过端阳,过节的当天我们和儿子去了香港。在御景湾竟然也看到了龙舟竞渡,而且参赛选手还是老外,那劲头那架势比起我们这些龙的传人来一点也不逊色。原来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香港已连续举行国际邀请赛至今有四十年多年历史了,香港成了现代国际龙舟比赛的起源地,有世界龙舟之都的称谓。届时,来自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支队伍和东道主香港的一百多支参赛队几千名龙舟健儿,同台竞技、同场角逐,那是一种何等壮观的场面。我为我们祖国的这一传统在全世界得到传承和发扬而激动而自豪。      端午节始于先秦时代,迄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可谓渊远流长。先人们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邪气上升,鬼蜮横行,百虫入侵。所以人们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屈原《九歌?云中君》就有“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等句,可见其历史的悠远。特别是对制作并佩戴香囊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古时候,每年的四、五月间各种虫害、瘟疫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玉皇大帝便派了一位神仙下凡,察访民情,治理瘟害。神仙发现同是天下人,心眼不一般,有的人好,有的人歹。便惩恶护善,掏出五色香袋对善良的人说:每年五月初五,你们同家里的小孩戴上它,吉祥光高照。果真从那以后凡是带香袋的大人小孩,虫害见了便逃之夭夭,而没有香袋的恶人们不免被虫害毒疫侵害而死。所以,端午节给孩子挂香囊习俗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端午节也被有些地方称为女儿节。古代,每当五月女儿节来到,人们腰系丝绦,头戴艾叶,口念五毒灵符,扮成傩神祓除灾邪。按照地方的风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巫师扮饰小家碧玉,尽显娇态极妍;凡出嫁的女儿,到这天都要“归宁”,即各自回到娘家探望父母,因而称其为女儿节。   最重要的,这个节日之所以走过千百年飘摇的风雨,依然烙印在中国人的情怀里,镌刻在普良老百姓的心坎上,是因为它还承载了历史的一份厚重和忧伤。从小学的时候开始,老师每年在这个时候,都要对我们重复一个凄婉而略带悲情的故事。汩罗江上苍茫的流水,早已在我们的心头澎湃;《离骚》《九章》《九歌》这些楚辞骚体悲怆的韵律,总在我们的脑海中延绵不绝地萦绕。

------分隔线----------------------------
推荐内容
  • 暗香袭来

    得意的时候读,失意的时候也读。,无情未必真英雄,要不,我读过作者的一些原创,便迫不及...

  • 【心灵】落叶(散文)

    去她店里第二次,她就能准确地想起与我相关的信息。,儿子上大学了,旅游啦,男主人在民...

  • 你来了,你走了

    你不知道我一直伪装不让别人靠近自己,你不知道我当初为什么选择去承受所有,爱你,爱你,...

  • 感动,寂静无音

    看不到你,曾经一同在电脑旁讨论问题,有时候,因为我知道,有时候,这样的我,辞掉工作后,...

  • 不是你的,何必挽留

    也不是所有的人,也不是所有的苦,不是感情败给了时间,有时候,你甚至不敢相信这是同一个...

  • 【东北】她用声音诠释的作品竟是

    她用声音诠释出的作品竟是如此的完美——有感于刘旭的播音作品,伴随着那轻柔舒缓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