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檀香】行亲眷(散文)

时间:2021-01-21 01:03
火币网      老家走亲戚叫“行亲眷”。“行”的读音和“行彩礼”中的“行”一致。亲戚俗称亲眷,是指有血缘或姻缘关系的人。小时候,随大人行亲眷是最高兴的事情。   农事清淡时,家里长辈(常常是女人)会带着自己的小孩,到亲眷家,串门吃饭。难得见面的亲眷,显得特别热络,常常边做家务边拉家常,叙叙家事扯扯老空。田头的蔬菜,地里的收成,家里的鸡鸭猪羊,村上邻居的造房起屋、婚丧喜事,都是闲谈的内容。小孩最高兴,来到亲眷家,见到思念已久的伙伴,互相交流各种新鲜事物,一起做着好奇的游戏。对小孩来说,行亲眷最重要最开心的还有吃。饭菜的好坏关系到主人的面子,也关乎两家的感情,亲眷上门,主人会想方设法把饭菜备得像样些。走亲眷一般是在上午,到得早,主人会去肉墩头买块猪肉,或买些诸如红烧猪头肉、红烧大肠等熟菜。到得晚,主人也会买块豆腐,煎几个鸡蛋来招待。家里没有现成的鸡蛋,会悄悄去邻居家借几个。在穷困年代里,小孩把有吃有玩的行亲眷看得像过节一样。   回到村里,邻居会有意无意打听,在亲眷家吃了什么喝了什么,亲眷客气不客气,热情不热情。若招待大气周到,会帮着啧啧称赞;若是招待冷落草率,会帮着指责,甚至还谋划下次亲眷上门以礼还礼冷待他们。如此这般,管着和自己浑身不搭边的闲事。   有些行亲眷,往往有特殊的使命和目的。家里操办大事,像结婚、丧事、上梁、满月之类的事,就派人去亲眷家通报,比如谁家生了小孩,家里就会染些红蛋,送到亲眷家报喜,顺便吃个饭。亲眷接到信息,就要去办事人家送礼,也有了行亲眷的机会。我10多岁时,阿姨生了第二个女儿,母亲给我3元钱,让我送到阿姨家,并要我转告,让阿姨买些营养品补补,我得机会去阿姨家行亲眷。行亲眷最常见的是女儿带上小孩回娘家。虽说是“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但女儿是父母的贴身“小棉袄”,心靠得最近,常回家看看,顺便回家蹭饭吃,属天经地义,就像时下的啃老族。有时吃了还要带点东西回去,有句俗话“强盗女儿贼外孙”,把女儿外孙啃老时的冠冕堂皇活脱脱形容出来。行亲眷以女人为多,女方亲眷之间的走动比男方要频繁紧密,一来二去,感情就融洽投合,村里有句不雅的话,“比上亲闹盈盈,卵上亲冷冰冰。”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父亲已届耄耋之年,常给我絮叨小时候行亲眷的往事。父亲外婆家在邻村的盛家湾,有两个舅舅,小舅从小送到外村蔡家坝做儿子。小时候,奶奶带父亲去盛家湾大舅家行亲眷,舅妈看到奶奶、父亲上门,冷冰冰的,脸色很难看,本来烧饭的米已准备好,结果故意烧了一锅的菜粥,招待奶奶、父亲。而蔡家坝的舅舅、舅妈不一样,奶奶、父亲上门,总是满脸笑容,拿出橱柜里的红烧肉,热情招待,从不嫌弃他们。说着这些,父亲唏嘘不已,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在父亲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深印记。   春节是行亲眷最忙碌的辰光。上午10点左右,乡间的田埂上到处是行亲眷的人群,穿戴着平时舍不得的新衣裤新鞋帽,全家相拥出动,颈脖里驮着小孩,手里搀着蹒跚的老人,一路高声谈笑,即使是寒风簌簌,路上也热情涌动,人来人往,一派祥和喜庆景象。亲眷上门,第一件事,主人把炒熟的平时积攒的葵花子南瓜子西瓜子长生果,塞到大人小孩口袋里。然后招呼客人坐下,泡茶(一般农家平时喝不起茶,到春节会买二两最蹩脚的茶叶,像晒干的桑叶),喝着茶嗑着瓜子,问寒嘘暖,其乐融融。心急的小孩,早已溜到厨房间去窥觑备好的美食。   春节行亲眷,家乡叫“吃新年酒”。亲眷之间预先要通气,相约日子,避免“轧脚”(“撞车”)。大人常常计算好亲眷人数,备好固定的桌数,配好冷盆,蒸菜炒菜,大鱼大肉,荤素搭配有致。丰盛的菜肴总要提前准备好些时日,小孩馋涎已久,但都很乖巧懂事,他们清楚菜肴数量有限,为用来宴请亲眷,不能贸然动箸下手。为了备好“新年酒”,家家动足脑筋,想尽办法,花有限的钞票办最好的饭菜。手巧的,能制作几个拿手而特别的菜,什么“绕肝肠”、“熏鱼块”、“走油东坡”,常会博得大家一致赞赏。“吃新年酒”,仿佛成了亲眷间厨艺水平高低、待客热情与否的比赛。   一户户一家家,你来我往,轮流做东请吃,一周下来,行亲眷已接近尾声。大人们开始筹划农事,日子回归清寒,我们眨巴着眼睛掰着手指,期盼着行亲眷的日子再次来临。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