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醉美的火把节

时间:2021-05-03 00:17
火币网   7月27日,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隆林彝族火把节。   受隆林文友、供职于县文化体育局罗君的邀请,我与田林的几个朋友一起,又一次参加了今年的隆林彝族火把节活动。   我第一次参加隆林彝族火把节,是在2009年。这次,我们记起了上次差点找不到住宿的教训,让罗君为我们预定好宾馆,并于7月26日下午就驱车来到隆林。   时隔七年,隆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的不说,光就德峨,就由乡改为镇,足可以想象其发展速度,当年的泥土街道已经硬化,平坦而干净,楼房林立,建成几年的民族文化广场宽阔大气。   火把节开幕式于7月27日下午在德峨镇民族文化广场举行。这次火把节,与往年不同,除了火把节之外,还多了一项活动,那就是桂台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   作为传统的民族节日,不少彝族同胞穿上了节日盛装,让整个活动现场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祭火神、祭送布谷鸟食、火把驱虫、打磨秋、抹黑脸、抢姑娘、抢鸭蛋、摔跤、篝火晚会等,这些传统民俗活动,有着浓郁的民族元素,吸引着众多人前来观看。   虽然文友罗君是壮族人,但他很早就在县文化体育局工作,对各民族传统文化十分熟悉,如讲到祭送布谷鸟食,他就滔滔不绝。   据他介绍,彝族先人认为布谷鸟是帮助彝族人干农活的益鸟,祭送布谷鸟食作为火把节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不断延续至今,彝族人是希望子孙们能够知恩图报,有礼貌懂回馈。   他边介绍,边指点我们观看。在活动现场,只见10位身穿彝族传统服饰的老者排成一列出现,老人们撑起一根高高的竹竿,上面挂有玉米、黄瓜、糯米、布谷鸟模型等。为首的老人被称为毕摩,他口中念着彝族祭语,带着9位老人在现场走了一圈又一圈,象征着召唤布谷鸟前来享用丰收的食物。   打磨秋是我所熟悉的,因为我们田林壮族也有这项活动。记得儿时,在秋后,当田里收完稻子后,我们便在村边选一块最宽的稻田,打上木桩,到刺竹林里砍来一根又大又长又直的老竹,削去枝桠,削平竹节,截成六七米长的竹条,在中间挖一个能够塞入木桩的大孔,竹条的两头则挖开几个小孔,塞入长四十公分左右的小木条,作为坐磨秋时的手把。然后绕着磨秋周围,撒上厚厚的稻草,以防摔疼。每次打磨秋10个人左右,每边坐五六个人,其余小伙伴则推着磨秋,让它飞转,就这样互相轮换。当年,打磨秋给缺少玩具的我们,带来很多乐趣。当然,隆林火把节的磨秋,是特制的,活动也增加了很多现代元素。   这次火把节,台湾同胞的到来让这场民族盛宴增添了色彩。   台湾同胞一到现场,热情的彝族姑娘小伙就为交流团的42名团员送上了具有彝族特色的纪念品。罗君对我们说,这些台湾同胞已经是第二次前来参加隆林彝族火把节了。   带着好奇,我们向交流团的台湾同胞了解情况。   “百色人民的热情给我和我们交流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隆林浓郁的民族特色我们格外喜爱。”交流团团长洪天盛说,“我们非常愿意与隆林各少数民族的同胞有更加深入的交流。”   洪天盛还说,他是阿美族人,信仰太阳神的他们与彝族同胞崇拜火是一样的,文化中那种炙热的崇拜情怀有相同之处。两岸的文化交流是长远的规划,隆林坚持把火把节丰富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是台湾少数民族应该学习的。台湾的16个少数民族也同样有着绚烂的文化财产,希望两岸交流更为频繁,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交流和借鉴,共谋发展。   两次参加彝族火把节,使我对彝族同胞和他们的民族文化有着更深的了解。晚上,还在民族文化广场上演了热闹非凡的篝火晚会。可惜我们第二天还有工作任务,不得不在吃完晚饭后赶回田林,这是我们深感遗憾的。   “火把节,我们还会再见的!”   “隆林,我们还会再来的!”   离开隆林,离开德峨,我们在心里这样呼唤。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