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杨柳专栏】葛山随想 (散文)

时间:2021-05-11 01:22
火币网      我登葛山,正值深秋。   与华夏许多著名的和不太著名的大山比起来,鄂州的葛山,只能算是一座袖珍山了。它既无奇峰异岭,又无古木深谷,远远望去,一览无余。登上山去,仍然一览无余。但它的名气却很大,历史也十分久远。因它是晋代道教的理论家、炼丹家、医药家葛洪留下的一处遗迹,至今香火颇盛。   登上山顶,迎面便是葛仙观,观前有铁钟一口。进门后,是葛洪的坐像。他一手持葫芦,一手执拂尘,安详地望着进进出出的虔诚拜谒者和散漫而悠闲的来访者。在他的身后,便是三清殿,殿中供奉着道教的三位祖师。   我虽不信道教,但对道教似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的故乡崂山,是著名的道教丛林,在崇山峻岭的密林中,有道教的九宫八观和七十二庵,鼎盛时有道众万余。因自幼受其熏陶,便对道教的人物、礼仪、经书、宫观、传说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尤爱蒲松龄写的一些神话故事,还想学些道教的方述本领,但终因志大才疏而成为常常碰壁的“崂山道士”。   离开三清殿之后,便随一位黄冠去了葛洪当年炼丹的岩洞和洗药的水池。黄冠站在一块名叫“琴床石”的石头上,指着脚下说,下面是一个仅能容一人的岩洞,传说当年葛洪就是在这里炼丹的。   葛洪是三国时著名方士葛玄的重孙,他将儒家的纲常与道教思想相结合,强调修道要以忠孝仁信为本,还撰写了《抱朴子》、《肘后备急方》、《正统道经》等著作。所以,葛洪的名字便永远留在了中国道教史上了。   中国道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一直源远流长。李白曾发誓要“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李商隐年轻时因落第而去了玉阳山,他想出家为道,住进了清都观。当时皇室中有不少公主、妃子在山上修道,李商隐认识了一位女冠,为她写了那首著名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   我登上了一块长着苔藓的青石,见石旁有一条幽深的石缝,石壁上刻有“云山观日”四个字,最后落款依稀可见“鄂州梅生”字样。山上长满了矮矮的野菊,野菊的枝头缀满了圆圆的、黄黄的花蕾,像玉珠,又像碎金,在秋风中摇曳着、等待着。大约再过几日,这些花蕾便会绽开。可以想象,在秋阳的照耀下,山坡上像了一层浮动的黄金,带点苦味的清香从花丛中飘出,徐徐地在葛山上弥漫起来。   我又想到了葛洪。   他当年炼完丹之后,一定也会站在这块青石上,低头望着山下的村落和庄稼,仰头望着苍穹,洞中的余烟在脚下冉冉散去,野菊在身边悄开放,他会想些什么呢?   一阵秋风吹来,吹动着他的道袍,他是否会化作一缕清烟悄然而去?   没有人知道他来自何处,也没有人知道他去了何处。   葛洪走了,留下了这座葛山。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