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流年】徽州的桥(散文)

时间:2021-05-11 01:22
火币网   一   很想和人说说徽州的桥。   那都是一些老桥,坐落在徽州的风景中,画一样静默。不知为什么,徽州老桥的美,总给人一种地老天荒的感觉。常常是车子在行驶之中,路两边的风景一掠而过,蓝天白云,树木瓦舍,在山区的阳光下,水洗一般的清彻。突然,老桥出现了,先是远远的,彩虹一样悬挂,等到近一些了,才能看清它那苍老然而优美的跨越。这时会有一些并不宽阔的溪流,在窗外潺潺流淌,远处有农人在歇息,牛在吃草。   你不会知道这是一条什么河,也不会知道它最终流向哪里,在徽州,这样叫不上名字的河流溪水遍地流淌,数不胜数。而且徽州的水,也和徽州的山一样,有高屋建瓴之势,就像清代诗人黄仲则所描绘的那样:“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一位休宁的同志告诉我说,仅在休宁境内,就有大小河流237条。所以人在徽州,最能够感受到山水萦绕的美好。   也因此徽州境内,才布满了桥。   一些著名的桥,在练江。歙县城内,有河流自北往南,穿境而过,这就是练江了。练江由富资、布射、丰乐、扬之四水,于歙县城北汇合聚集以后,经西门南下至浦口,再与渐江汇合,就是新安江,所以说练江也是新安江的上游。据民国《歙县志》记载,清末仅歙县一县,就存有各式桥梁441座,占徽州古桥总数的四成以上。古人说静江如练,可知练江天生是条宁静澄碧的江。除了每年的六、七月份,正当汛期的时候,练江始终波平如镜,清澈见底。练江也是一条短暂的江,仅6.5公里长。但就在这样局促的流程中,练江却负载了九座桥梁,其中著名的有太平桥、万年桥、紫阳桥,合称古歙三桥。都是中国传统的石拱桥,远远的,就能看见它特有的长虹一般的造型,优美地跨越在练水之上。太平桥位于富资、布射、丰乐、扬之四水汇合处,在从前的日子,它是婺源、祁门、黟县、休宁进入徽州府治歙县的必经之桥。就是今天,也仍然是黄山市的交通枢纽,有三条公路干线交会于此:往东北通向长江边的重镇芜湖,向东南抵达浙江省会杭州,朝西可达著名的瓷都景德镇,而经岩寺往北,则可以到达“风景天下绝”的黄山。这是安徽境内最大的古石桥,桥中心原先有亭,两边立有碑记,亭内供奉佛像,解放以后,为了便于汽车通行,将碑亭拆去了。   在桥上建亭,或是建廊,歙人称之为桥屋,现代刘敦桢先生命名为“廊桥”。是的,廊桥,美国“廊桥遗梦”的那个廊桥。歙县古廊桥尚遗存有十多处,著名的如北岸的北溪桥,许村的高阳桥等等,都是非常非常美丽的桥。   那一天流连在西溪的高阳桥上,是大约下午三四点钟。本来我们在村里拍摄它的跨街牌楼时,天就有些想下雨的意思,所以刚上了村子中间跨溪而建的桥屋,雨就下来了。高阳桥为宋末元初的处士许友山捐建,最初只是一座石垛木桥,明弘治年间重修,改成石拱桥,并建桥廊。廊七间,通面阔21米,进深5.3米,走进去后,有很宽敞的感觉,并不觉得是在桥上。两侧都置有坐凳,也许是因为不知经了多少朝代、坐了多少人吧,这些木质的坐具都一副饱经沧桑的样子。南侧有袅袅的烟火逸出,过去看看,发现是一座清顺治年间设置的紫铜莲花佛座,上面供奉有观音像。莲座与观音,也都饱经沧桑了。现在村人们有个小病小灾,仍然来这里烧香。北面是圆形的天窗,当地人称“漏窗”,有太阳的日子,会有阳光漏泻进来。而现在,只有一点微弱的天光。这使得廊桥因此有了一些特别的意韵,那种被称为氛围的东西更加突出了。因为下雨,廊两边的坐凳上坐满了人,有一些是做田回来的农民,将农具靠在廊上吸烟;更多的,是雨前就来此闲坐的老人和孩子。   有小贩在卖糖。      二   在过去,廊桥属于水口,是村民们歇息娱乐的地方。廊上的龙凤彩绘,在雨天里有些暗淡,廊桥两端的阶梯式三山封火墙,也有些雨意潸潸。我们站着,看远处烟雨蒙蒙,青山、绿树、山里人家,还有雨中茫然的牛,都因绵绵细雨而有了一种不真实的朦胧感。桥下的流水声这时也由潺潺一变而为宏大,一种山区才有的声响,渐渐充斥于天地之间。   在平原,即使是在雨季,也不会有这样充斥于天地之间的水声。   据村里的老人说,在徽州以及外地,三处比较有名的许姓村落,都建有“高阳桥”。一处就是许村,一处是唐模,还有一处,是在江苏的宜兴,那里在明清时期,是重要的徽商侨寓地。“高阳”是“许”的郡望,我们由此可知徽州许氏的古老。只是不知别处的高阳桥,是不是也是这样如许村般美丽的廊桥?   北溪的廊桥架在北岸村的棉溪河上,看上去比高阳桥要宽大得多了。它的廊屋是11间,通面阔33米,进深4.7米,七步架,檐柱和金柱之间用单步梁连接。在过去的时代,它的西侧同样设有神龛。为了造成佛光的效果,廊西墙是一溜水磨砖漏窗,东墙上是各式空窗,这样,就能使光线从各个方向投到神像上来。   古歙廊桥大多如北溪、高阳之制,但也有的,廊屋不是像这样全部覆盖于桥面之上,而是置于一侧,另一侧是长长的走道,如渔梁的狮子桥。这是一座单拱桥,廊屋的一半压在桥上,桥下水泻入江,听上去很有些汹涌澎湃。“秋河似练天如水,十里澄江月满桥”,如果是秋天,如果再是有月的晚上,你一个人来到歙县的任何一座廊桥之上,你都会寻找到诗中描绘的这种感觉。   而且有时即使是在不出名的村子里,你也能看到很有名的桥。那是黟东舒姓聚族而居的屏山,村中有溪自北南流,称“吉阳水”,房屋多沿溪而建,溪畔有石板小街。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关于“水”的表达,平原上已经消失了。古人管河流不叫河流,而叫大水,比如淮水、比如汉水、比如洛水、比如泗水,所谓“河、淮、汉、洛”。这里的“河”,是指黄河。徽州山重水复,才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用法。这里是著名表演艺术家舒绣文的家乡,旧时,小街上开有很多前店后屋的小商号。这些小商号都是夫妻店,留有徽商早期创业的痕迹。古代屏山人为了方便溪流两岸住户的往来,于明成化年间,在小溪上建起了8座石拱桥,俗称“长宁八桥”。长宁八桥是屏山的一大景致,尤其是春日细雨,夹岸绿草,桃花水满的时候。      三   桃花水满,使得徽州的桥几乎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美的桥。记得那回,离开胡适上庄的时候,天空飘起了小雨,当时整个村子都陷入烟雨朦胧之中了。桥梁一下子变得醒目,很远就能看见下面翻卷的如雪的浪花。但伸出手去试试,雨并不大。这大约也是山区和平原的区别吧。路过这座桥时,有人告诉我们说,它是胡适早年的恋人曹诚英女士退休后捐钱所建。曹诚英为绩溪旺川人,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我记得胡适最初是在康奈尔大学学农,不知他们是否同过学。再大的人物也有感情,有时是私情。胡适死后,蒋介石为他撰写的挽联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真是极准确地概括了胡适的为文和为人,心术与学术。   曹诚英后来终身未嫁,她到晚年还在这儿建一座桥,是希望能和胡适水天相望呢,还是暗示了他们终其一生的水天相隔?   但尽管如此,在我所走过的徽州所有的老桥中,我个人还是最爱紫阳桥。紫阳桥位于歙县城南渔梁坝下,最初的名字叫寿民桥。这名字就差多了,可惜了这座桥。好在桥西是紫阳山麓,因“每将晓日未出,紫气照耀,山光显灿,类似城霞,故曰紫阳。”紫阳山属黄山山脉,当地有一种说法,说是黄山三十六峰,紫阳为第三十七峰。据说朱熹的父亲朱松年轻的时候,在州学读书,时常在这一带散步,流连忘返。徽州的府治在歙州。后来他宦游福建,感念徽州山水,就在印章上刻上了“紫阳书院”四个字。他死后,朱熹便以“紫阳书堂”榜其厅堂,以示不忘父志。公元1246年,徽州太守韩公补疏,建“紫阳书院”,蒙宋理宗赵昀亲笔缮赐“紫阳书院”匾额一方,寿民桥遂更名为“紫阳桥”。   传说乾隆年间的著名诗人黄仲则,有一回来歙县游览,返浙的那天,恰值七夕,友人送他到紫阳桥上,大雨忽然来了。仓促之间,只好藏舟于紫阳桥下。他因此作了《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有“天上团团,人间离别,一般徒依长桥”的句子,说是名句,我觉得并不见好。紫阳桥九孔,为歙县最高、最宽的石桥,所用石料为红砂岩,桥高14米,往来船只可以不落风帆,从桥下畅荡而过。紫阳桥北端因为是建在山崖上的,站在桥上,东观高眉,西望紫阳,两峰对峙,江陷如谷,看上去就有些气势赫然了。而不远处,水声訇訇,江流渐湍,那是著名的渔梁坝,正以它浩大的气势,在古歙的天地间渲染出绝大的声响。   徽州的流水,总是给人一天一地的感觉,这愈加显出徽州桥梁的安静,和古老。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