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报告文学】妙笔绘出炫彩人生

时间:2020-07-15 00:11
     人们常把特别美好的事物、情景比作像画儿一样的美。可是,当真的面对一幅幅色彩斑斓、唯美深奥甚至赋予了生命般的画作时,我却找不到更美的语言来形容它了。   接到采写普兰店区美协主席姜永坤的任务后,我的脑海里马上浮现出这样一副面孔:灰白的长发齐肩,高傲的面孔上,一双不屑一顾的眼神,不会正眼瞅你。苍老的声音、迟缓的语速,坐在藤椅上,不时地抿一口茶水,和你慢条斯理地讲着自己走过的路……   对于美术一窍不通的我来说,如何能完成这次采写任务?我迟疑了。   经过了一番纠结,2017年8月4日一早,我来到了文景小区姜永坤画室的楼下,拨通了他的电话。电话里传来的声音让我意外——完全是一副年轻人的清脆、快速和热情。转眼之间,楼道里急速走出一位上身着海蓝色T恤衫、下身穿一条藏蓝色牛仔裤、身材适中的男士。两道黑黑的眉毛,衬托着高挺的鼻梁。不常见的密黑的短胡须,更让他多添了几份阳刚之气。   他就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卫生美术创作委员会会员、大连市美术家协会粉画学会副会长,普兰店区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画家姜永坤。      难忘童年那个梦   1951年,姜永坤出生于大连普兰店区同益乡。姜永坤父母一共生了十个孩子,仅存活了四个,他是老大。他生下来就是个宠儿,父母为他认了三四个干妈——就为了好养活,希望他健健康康地长大。从记事时起,父母身体就有病,他一边帮助父母担起家庭生活的担子,一边刻苦勤奋地学习。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全校仅有几个考上了新金九中的学生中就有他。然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初中没毕业就回到生产队干活,期间,当过记工员、会计,也修过水库等。   谈到美术特长,姜永坤还是感恩于遗传基因。父亲年轻时是个木匠。木匠分内拙、外拙,外拙是盖房子,内拙是打家具。一般的木匠只会做一样,而姜永坤的父亲全部都能做,而且做得还特别好,在当地很有名气。母亲会绣花,对姜永坤影响较大。因为,绣花首先要把图案先画出来,然后才能照着绣。母亲的每一幅作品都是那样的逼真好看,说明大家闺秀的她很有美术天赋。受父母的熏陶,姜永坤小时候刻过印章、做过胡琴和笛子等。七八岁时,晚上趴在被窝里,用瓢将油灯扣上,避免烧了被子,在一笔一划临摹小人书。那时的灯油很贵,四毛多钱一斤,父母是不可能舍得让他用油的。所以,晚上做这些事的时候,往往都是背着父母做的。   稍大一点在生产队干活了,每当大伙儿吃袋烟时间,他就赶忙从兜里掏出纸和笔,开始速写。虽然那时的他对美术的酷爱都是在未知状态下进行的,可他已经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看山画山,看水画水。凡是在他眼里能留住的景象,都成为他速写的对象。   1970年,姜永坤被抽调到公社,画战斗英雄于庆阳母亲的连环画时,有幸得到了大连师范于朝刚老师(当时下放在同益公社的五七战士)的指教。他们一同下乡采风,画过很多水彩写生,也共同合作画过毛主席巨幅画像。   谈起这些,姜永坤感慨地说:“他是引领我走上这条路的启蒙老师啊,至今难以忘怀。我时常会想起他,感谢他的指教培育之恩。”   说到这里,姜永坤自豪地补充说:“当时,全大队青年男女和青年点的男女生的头都是我给剪的。”   这些,兴许都是零散甚至是琐碎的记忆。但是,儿时滋生的那个美术梦想,尽管艰难和坎坷不断,但心中有梦,他始终坚定地朝着这个梦想前行,为姜永坤后来在艺术道路上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勤奋踏出绘画路   姜永坤自编脚本自画幻灯片不计其数。其中有歌颂领袖、英雄、模范等等。那时,他每年都要编绘几套幻灯片,放电影前放映。每年都要编绘最满意的幻灯节目参加县市汇映。因为成绩突出,就有了到外省市参观学习交流的机会。因而,他制作的那些幻灯片,成为当时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1971年,县电影管理站招收会画幻灯片的乡级放映员,他被录用了,一干就是16年。期间,他先后参加了省市幻灯宣传画学习班,受到后来担任大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张家瑞等名家的传授、指点,受益匪浅。1987年,被调入县卫生防疫站宣传科,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接着,他被破格评为工艺美术师(中级职称)。1989年3月,经过严格的文化科目专业课考试,他作为辽宁卫生系统唯一被录取的成人大学生,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大专班学习。聆听了靳尚宜、吴长江、李宏仁、刘巨德、周建夫、潘世勋、陈雅丹、周荣生、王华祥和李俊等诸多中国美术大家的讲课,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也调动了他的绘画的潜质和灵性。在不到两年的学习中,他用心揣摩,刻苦实践,成为全班30名学生中的佼佼者。在后来的宣传画创作中,他把立意贴近时代、构思新颖简练、用笔细致精到,作为自己绘画风格的基本要求——应该说这一创作思想,是在大学时期就开始形成的。   宣传画是个小画种,业内有这样的说法:大画家不重视,小画家画不好。姜永坤为什么要选择画宣传画这条路呢?他的回答是:“这是我的工作性质决定的,更是社会责任感决定的。”当时他是县卫生防疫站宣传科科长,长期从事卫生防疫宣传,使他对宣传画情有独钟。宣传画简洁、明快,绘画语言以少胜多,视觉冲击力强,是普及卫生防疫知识、开展群防群治宣传的非常有效的形式,也是弘扬主旋律最适合的载体之一。基于这样认识,他在创作中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苦意构思,精心制作,使其为数不多的宣传画作品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姜永坤真正意义上的宣传画创作,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1991年,他从中央美院毕业后,就抓紧赶制参加“纪念建党70周年美展”的作品。在一次出差途中,他在某个车站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一脸的伤疤在乞讨。便问:你脸上怎么弄的伤疤啊?男孩回答说是做饭时不小心,火从锅灶下面窜出来,自己躲避不及烧伤的。男孩告诉说,自己的父母离婚了,妈妈走了,爸爸去了大连打工。姜永坤听了心里十分难过,联想到国家民政部门的一份调查:“近年来我国离婚率明显上升,1989年全国离婚人数占结婚人数的8%。”姜永坤敏感地认识到,不负责任的离婚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画家面对这个问题应该有所作为。很快地,他产生了这样的构思:以背向而去的男女两条腿为借代语言,寓意着父母离异,中间站着低头哭泣、手抹眼泪的孩子。蓬松的乱发、错位的衣扣,表明孩子无人照顾。而三三两两飘零的黄叶则渲染着忧伤的气氛。大块黑、蓝冷色背景更增添了画面的凝重。这幅宣传画颇有震撼力,当年就获得辽宁省美展二等奖,《辽宁日报》《美术大观》等报刊很快予以登载,之后又被选入全国宣传画大展。姜永坤可谓一鸣惊人!   1992年,大连市筹备储蓄宣传画展。有着深厚积累的姜永坤,在一个月里就创作出4幅画:《开源节流》《倒福》分获二三等奖,《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同心协力》入选展览。他对同一种题材多种角度的构思能力、他的井喷似的绘画创作,令同行们刮目相看。1996年,他创作的《挖掘医药宝库,振兴中医中药》,获得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卫生画展的铜奖。1998年,国家颁布了《收养法》,姜永坤从现实生活中众多破碎家庭的事例中受到启发,精心构思了一幅新作品《我想有个家》:背景是一对夫妻手拉着一个小女孩走向光明。而一个消瘦的男孩头部占据了多半个画面,他眼角的泪滴、微皱的眉头、半张的嘴唇,表达着忧伤、不解和对幸福生活的呼唤。这幅宣传画,运用对比手法构图,视觉冲击力较强;笔触细腻、精致、色彩感非常好。2000年春,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栏目对全国第九届美展专题报道中,连续三次用特写镜头播放此画。这幅画获得全国第九届美展优秀作品奖。在大连市纪念“建国五十周年”建行杯征文中,获得美术作品一等奖,在大连市第六届文艺评奖中,又被评为美术类优秀作品奖。2000年,姜永坤受大连交通大队邀请,创作了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宣传画《孩子走好,妈妈放心》,以巨型喷绘的形式,耸立在大连的一些交通要道旁,受到人们的称赞。2001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国第一届水彩画展征稿中,姜永坤的以烂漫杏花为背景的一代伟人邓小平肖像作品《满眼春》,再次显现出他超强的素描造型能力,被中国水彩画艺委会选为入围作品。      细微之处见匠心   在创作《我想有个家》的时候,占据画面很大篇幅的小男孩,眼角挂有一滴眼泪。就是这滴眼泪,让姜永坤冥思苦想了多日。一天晚上,他在喝水时,无意中杯子里的水洒出了几滴在桌面上。他突然想到了小男孩脸上的那滴眼泪——眼泪不也是水吗?假如……姜永坤赶忙用笔蘸了一滴水,再将这滴水滴到自己大拇指的指甲上。他轻轻地擎着手指来到窗前,迎着灯光像看宝贝似的,认真地端详水映在灯光下那种色彩关系……经过一番独具匠心的妙笔挥洒,小男孩脸上那滴带有温度的泪水画成了!   在他的画室里浏览,如同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一幅幅水彩画,或是山水,或是庭院,或是楼群,或是人物。在我看来,每一幅作品都那么真实立体,栩栩如生,令人遐想。在一幅老人的肖像前,我俯下身仔细端详:眼皮虽然松弛,眼神却依然闪亮着对生活充满的期待和憧憬。稀疏的胡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许多白色坚挺的部分,仿佛在向人们流露出岁月的无情。那半张开的嘴里,两颗洁白的门牙在告诉人们老人的健康,门牙下方微微可见很小的舌尖,似伸似缩地让人猜想。   “姜主席,这幅也是您画的?”   因为外行的我实在质疑这是拍照的,而不是笔工所做——因为那面孔实在太逼真了。   “当时是个冬天,我正走在市场的一头,看见这位卖烤地瓜的老人刚卖完一份地瓜,往兜里揣好了钱后,那副放松、自然、满足的神情,俨然就是一幅画啊!太美太美了。这是反映社会平民百姓对当下生活的满足和憧憬。老人的表情深深地吸引了我,忍不住举起相机把他拍了下来。回来后就把他画了下来。”   中央美术学院的深造,让姜永坤收获了观念和意识上的飞跃。他在创作理念和哲理上,更趋于小角度、大视野、大手笔。2006年,姜永坤接受了一项设计创作任务,为满洲里市创作一幅作品——高32米的俄罗斯风格的套娃壁画。如此规格和难度的一幅作品,考验着姜永坤的能力水平。经过了多方考察,他首先完成了草图设计,再找到一位专业的设计师,利用紫外线划格的原理,将草图按照比例放大成实物规格。请来的36位民间彩绘艺人,在姜永坤的指挥下,开始了作品的创作工作。他每天拿着对讲机,一边完成自己的设计部分,一边指挥着艺人们按照设计进行绘画。   “你自己设计的部分是什么慨念?”   “就是我把画画好了,让他们涂上颜色。”   说到此,他苦笑了笑:“你知道这幅画多大吗?仅套娃的眼眉就有七米长,而且还是彩色变化的。”经过了五十多天地紧张创作,满洲里市具有标志性的套娃广场壁画完成了。后来,这个作品成为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壁画之最,上海吉尼斯总部为此颁发了证书。   在与姜永坤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不仅善于学习,勤于思索,具备画家应有的激情和创作能力,丰富的知识,也是他游刃有余地畅游在画海里的重要因素。他时不时地就会随口吟出一首古诗或者名人名言,用他的话说,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美术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功底。他对当下有种现象颇为质疑: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学画画吧。“怎么会这样呢?要想当画家,文化是基础,而且是坚实的基础。因为,每一幅作品都是有灵魂的,都是在昭示着一种情感或者是精神。你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辅佐铺垫,你怎么能创作出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优秀作品?”   通过交流,我发现他还是个极为懂得感恩和讲究孝道的人。在交谈中,他提到最多的就是恩师晁德仁。当年,姜永坤的《我想有个家》准备参加全国美术大展,草图先送到大连。时任大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晁德仁看见了草图,惊讶地问:“这是谁画的?”   时任普兰店市美协主席张万臣回答:“是姜永坤画的。”   “他是哪个学校毕业的?”   “中央美术学院。”   “我说的呢,让他好好画吧。”   就这几句话,给了姜永坤巨大的动力。他犹如加足了马力的发动机,昼夜不停地加紧创作。最终,《我想有个家》在全国第九届美展中荣获优秀奖!晁德仁兴奋地说“没想到你画的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姜永坤感慨道:“要知道,当时晁老师的作品《科学的春天》已经在全国获得一等奖!他还担任了三届全国美展的评委,名副其实的权威啊!有时候啊,高人指点不一定手把手,也不用苦口婆心,其实,就是一句话就受用终生。”直到今天,姜永坤依然不忘晁德仁当年说的那三句话。每年的春节必定要去看看他,再聆听老师的教诲。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