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星月】暗香(散文)

时间:2021-01-22 20:02
火币网      一个人可以被命运嘲弄,却不可以被打倒。当没有人可以信任,你也要相信你自己:你能行,你一定可以站起来!很多时候,我们败给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要你自己足够强大,没有人能让你屈服。---题记   【一棵芳香树】   打开电视,恰巧与他的目光相撞。   眉眼凛凛,带了乡村的某些憨直,还有打动心灵的柔软。这样的目光,有不甘,有倔强,有果敢,这是男人的目光,也是创业者的目光。   我悄悄地放下了遥控器,目光不由自主地被吸引。   他叫杨林。树一样的名字,树一样的秉性,树一样柔韧而坚硬的坚持。   他出生在农村,却不愿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成家后,更是动了立业的念想。于是和妻子背井离乡,开始了创业之路。   起始,他们带着所有的积蓄在异乡开了一家小超市。由于缺乏经验,刚开张的生意有些不景气,稀稀落落的顾客让他愁容满面。这样下去,不要说赚,就是房租也怕扛不住啊!为了提升超市的人气,他和妻子明察暗访,学习其他大超市的优点,并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大超市营业时间固定,每天早8晚9,那他们就早6晚零点,甚至到零点以后。再加上他们夫妻两个态度和善,这一来二去的,也慢慢赢得了一些回头客,有了固定的客源。   功夫不负有心人,笑脸加质量保证和时间争夺战,让他们的小超市渐渐站稳了脚跟,私人小金库也有了可喜的收获。一年下来,他们盘点了一下,至少净赚20万!这个成绩让他们含泪而笑,初战告捷的喜悦让他们雄心勃勃,准备扩大店面,再大干一场。   可谁知房东却釜底抽薪,死活不让他们租这个店面了。由于初涉商场,杨林懵懵懂懂的并没有和房东签订什么租赁协议,只是口头达成共识。现在房东翻脸,他也只有吃个哑巴亏,低价处理了超市的商品,再度返回老家,另做打算。   在家休整了月余,也没找到合适的项目来做。他无奈,开始骑着自行车从一个城市穿越另一个城市,沿途所经城市,他都要到街上转转看看,寻思着自己的创业项目。风餐露宿,夜以继日,这一骑就是几天几夜,可是,另一个城市所呈现给他的也不过是无奈而已。在外逗留十几日,身上带的钱也已所剩无几。他依然是一无所获,不得已再次踏上了返乡之路。   一人,一车,像秋风中的一片落叶,萧瑟,灰暗。   归去,迎接他的却是妻子的埋怨和邻里的嘲讽。有人说他是败家子,有人说他是不务正业,只有老父亲轻叹一口气,说:到我的店里搭个手吧!   他感激父亲。   父亲开了一家煨汤小店,老子招牌,也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生意不好不坏,勉强能够维持生计。而父亲也并没有什么大心胸,在他看来,自己凭手艺吃饭,撑不着,也饿不死,这就是老天的恩赐。他劝儿子别一天到晚的净瞎想那些不着边际的事儿,帮老爸守好这个小店,也就烧高香了。   可杨林也许天生就不是个安分的人。在父亲的店里没干几天,就又寻思开了。他老觉得父亲的小店太单一了,煨汤,在大城市里早不是什么新鲜物事了,而且花样百出,色香味俱全,也只有在农村,庄户人见识少,加上那些上年纪的人爱念旧,光顾光顾,打打牙祭。赚个一块半块的,也不过是个辛苦钱。但凡年龄小点的,见识多点的,有几个来喝煨汤的呢?   所以,他决计在汤上先弄些名堂出来。说干就干,他先是背着父亲妻子试验,怎样在汤里加入其他食材,做成煨饭、煨鱼,煨菜等。说起煨汤,它的过程蛮繁琐的,也很辛苦。你得守着一个大火炉,不停地翻转那些汤罐,早了晚了都不行,得恰到好处。为了这个恰到好处,你得弯着腰侍弄好半天。这大冬天的还好说,可大热天的谁能受得了这个烟熏火烤呢?   妻子虽说满肚子不乐意,可眼瞅着丈夫这么辛苦,也不忍心,时间长了也来搭个手,帮帮忙。一日,杨林又在琢磨他的煨饭,正往外夹他的煨罐,恰好妻子走过来,就伸手去接,结果,罐没接好,一失手,罐里的热汤浇个满手,妻子痛叫一声,手上立马胀起十几个水泡,把个杨林惊得目瞪口呆,好半天都缓不过神来。   妻子这一烫伤,也惊动了丈母娘。丈母娘心疼女儿,痛骂杨林不正干,让女儿受这般委屈。伤心处,娘俩一起嘤嘤地哭,弄得杨林灰头灰脸的,手足无措。妻子最终还是被接回了娘家,留下杨林独自一人发呆。他不知道这种探索还要不要继续下去,为了妻子,放弃?可一个男人遇到点小困难,就轻言放弃,这总让他有些不甘。思虑再三,他还是决定咬紧牙关干下去,老父亲倒没有说他什么,只是轻轻拍拍他的肩,燃起一支烟。   在烟雾缭绕中,他看见父亲的脸越来越瘦削了,皱纹也越发明显了。父亲是真的老了啊,作为儿子,他有责任担当起父亲的基业,让它更好地发展下去。   岳母家是去不成了,但电话还是可以打的,经过半个多月的暗度陈仓,妻子终是原谅了他,毕竟他也是为了这个家,算是无心之错吧,作为他的爱人,也没理由老住娘家吧。   妻子的回归,让他重新燃起探索的热情。期间,他也遍寻名师,寻找煨汤的真谛,终于摸索出一个改良的新思路,创造性地把中药加入煨汤中,还打造出煨饭、煨菜、煨汤,荤素搭配的一条龙服务,极大地丰富了小店的食谱,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这一特色一亮相,立马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客源源源不断,每天门庭若市。看到这种态势,他立马发现了潜在的商机,又开辟了第二家、第三家……   在节目中,他告诉主持人,他下一步准备开连锁店,为了保证各个连锁店的口味纯正、统一,他还灵机一动,把各种精华食材提纯,做成粉末状调味包。这样既保证了各个连锁店的口味统一,又避免假冒伪劣产品,方便快捷,便于操作和管理。说这话的时候,我分明看见他憨厚的面孔上,一双不大的眼睛,投射出睿智、自信的光。   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男子,或许并不善于表达自己,他的言辞质朴、率真,甚至还有些羞怯,他丝毫不掩饰他在创业初始阶段的惶惑和窘迫,即便现在他小有成就,也很难在他身上找到暴发户的媚俗和自大,他只是他,是一个区别于别人的个体,他的情感是有标识的,是小人物的苦辣辛酸,是根基于泥土之下的最本色的一棵树。   在这棵树上,我看到了坚持、努力、奋斗和一抹跳动的盈盈的绿。我也嗅到了家乡麦田里惯常弥漫的清香和凛冽的芬芳。   杨林,好样的!你昨日种下的,是一棵芬芳的树。我和许许多多普通人一样,也在努力许一棵干净的种子,希望在各自的田间地头,也能收获满满的幸福和感动。   【一碗暖心粥】   世界上最坚硬又最柔软的是人心。有时候做好事也会遭遇尴尬,问题是你能不能顶得住压力,能不能坚持。时间最能考验人心,最美的最昂贵的依然是善良和仁慈。---题记   他,憨厚,朴实,不善言辞,是行的巨人,口的矮子。   他,两年多风雨无阻,布施爱心粥40万碗,累计资金可能40万!   他,推己及人,小处着手,把济世悲悯情怀做到极致。   他就是山西太原某医院附近一个小饭馆的老板——王强。   说起免费发放爱心粥的初衷,他没有大段大段的表白,没有豪言壮语,甚至没有事先备好的台词。   这个36岁的中年男人,面对镜头,依然憨厚而羞涩。   他说若干年前,父亲患了白血病,住进了医院。那段时间,他衣不解带,马不停蹄地一直做陪护。医院的饭不合父亲胃口,他就租住在医院附近一家便宜的旅店里,天天在电磁炉里给父亲熬粥喝。在这期间,他深深体味到作为一个病人家属的不易。   医院是个无底洞,父亲的病又是大病,光医疗费就得几十万。为了给父亲治病,他变卖了家里的房子,一家人居无定所,为了节省钱,他每天只啃两个馒头。   说起那段苦难岁月的艰辛,他面上并无多少悲戚,或许是他性格中的那份朴素的坚强吧。在他的努力下,父亲做了骨髓移植手术,病情慢慢好转。由于常到医院附近的小饭馆买病号饭,王强和饭馆老板比较相熟。一日言谈间,老板说起这个饭馆老做病号饭,赚不到什么钱,想把饭店转让出去。想到自己反正天天要往医院跑,又做了这么久的陪护,也知道病号们的喜好,他就索性借钱把饭馆盘了下来。   这一干就是七八年。自他接手之后,饭店的生意慢慢红火起来。生活也渐趋正规。   由于接触医院病人家属较多,再加之自己的切身经历,他性格里的善良又提醒他迫切地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做点什么呢?朋友无意间提到了中国古代布粥的故事。朋友许是顺口提及,却不料王强却当了真。   他用一周时间焊好一辆手推车——施粥的工具。   又迅速调整饭店时间安排。本来饭店下午4点以后就该休息了,由于这个构想的出笼,饭店又多了一项工作:每天下午饭店打烊之后,他就开始精心熬制爱心粥,制作时间为一个多小时。五点半开始推车出去,向有需要的路人免费发放。天天如此,风雨无阻。   这个世界是复杂的,哪怕你是出于好心想做一件善事。   王强的爱心粥出师不利,往往是观者多,要者少。甚至还有人怀疑他这粥是饭店吃不完剩下的糟米熬制的。也有人说,他这是炒作,借慈善的名义,为自己的小饭馆做宣传。还有人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谁知道这爱心粥背后有什么陷阱呢?   ……   本性木讷的王强,该何去何从呢?   不辩解,不恼怒,不放弃。这就是他的做法。嘴长在别人身上,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本来自己想做这个事,想法很单纯,就是想为那些病人家属和孤寡老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尝过那个苦,知道什么滋味。再说,自己本身就是做饭店的,做别的也不太现实,熬粥也是举手之劳,做就做了,没想那么复杂。   这是多么淡定而又多么有涵养的一个质朴汉子!   想起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类似的例子:老人摔倒了,围观者众,却无一人敢去搀扶。为何?怕讹诈!不是我们没有爱心,只是被信任危机吓住了,所以只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于是这个社会,越发冷漠,越发让人失望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的情景好像也只有在世外桃源里才能觅到。   王强的强大,足以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的光亮。多数受惠的食客,也对他竖起了大拇指。有非议的毕竟是少数,他相信这个社会的善良,如他一样,简单,透明,心无所累。   他对质疑声的回应并不强烈,只是淡淡地微笑地说:我的饭馆生意很好,早晚都要排队才能买到饭,所以没有宣传的必要。   就此一句,心平气和。多数人对他报以掌声,观者也受感染了。   一个小女孩把自己的压岁钱拿出来买了一袋米送给了王强。   一位退休的老大爷让超市工作人员送来了20袋30斤的大米。   一位姓李的大姐也送来了500斤大米……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爱心行动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强一直是寡言的,但他用行动诠释了一份简单爱,朴实情。   王强说,他有一个原则就是绝不能接受好心人的捐款。米,可以收,都是为有需求的人做好事的,但如果收了钱就变味了。   这样朴实的话语,自一位朴实的男人嘴里说出来,掷地有声。   说起刚开始推出爱心粥的时候,王强笑了。他说,当时就想着不能糊弄人,要保证营养,所以立下一个规矩:熬粥要做到插上筷子不倒。可后来喝粥的人反映说太稠了,立马进行了改善。同时,考虑到营养问题,他还会在熬制时加入荞麦、燕麦、豆粉等谷物,供医院患者和附近居民食用。在特殊的日子,餐馆还会变换花样,熬制腊八粥、绿豆粥等。   这样的爱心粥使得他深得周围乃至整个地区的人好评,大家一传十,十传百的,王强就出名了。他的小饭馆的生意也因了这份爱心,更加红火了。   他说只要他的小饭馆在,爱心粥就会一直持续做下去。想起电影里的一个镜头,人在,阵地在。纵然伤痕累累,红旗依旧迎风招展,那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一种信念的传递。   王强一直没把他的行为定义为慈善事业,或许,这个憨厚的男人在做之前想法很简单,只是,现在他成了名人,上了电视,我们硬给他加了这么一顶大帽子。这顶帽子他愿意不愿意戴,戴着有没有压力,难说。   一碗爱心粥的背后,折射出我们这个社会许多层面的东西,有正面的暖心的无形激励,也有负面人心不古的现实。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愿意相信,人心,是一个很微妙的磁场,只要你是真心为大家做一件事,春天总会到来,不管这个春天是否来得有些迟。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大家是否也能为这个春天的莅临做点什么?冷眼,冷言,能不能少点,再少点,这个社会是要靠人心暖热的。   一碗暖心粥,那晶莹的白,绵延的香,暖了谁的胃?动了谁的情?愧了谁的心?摸摸自己的心,问问它,是否还健康。   一碗粥,还可以产生怎样的量变和质变,这实在是一个社会学乃至是哲学的问题。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