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丹枫】亲近(散文)

时间:2021-01-22 20:39
火币网   忽然感觉到,近三年读的书以及明白的道理,好像比此前的几十年都要多,这正是我的诗《亲近》里所要表达的意思:   一辈子,好像都没有现在   知道的这么多,思想的那样深刻   对于此前,以及今生来世   都有了自己的见解,也并非   因了年龄增长的自然成熟   有的人,从生到死都没有明白过   浑浑噩噩,过往的日子   就是为了简单地存活,也包括   对于名利富贵虚无地追逐,其实   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心想要什么   还有一种神秘的力量驱使着你,控制了你   见鬼中魔,成为失去了灵魂的躯壳   对于未来,我不用去想了   一切自有安排   如同“子不语怪力乱神”   只想现在找到自我   风过竹帘花香袭来   我便感受到了存在   古书里先贤们都还活着   而我此刻   正看他们宽袍大袖对饮长歌   如一朵花,想要亲近着另一朵   ……   先前也并非没有读书、没有思考,而是所读有思想有哲理有深度的不多,偏于术业专攻;至于文学,又偏于小说。专业技术方面的书籍对我的工作有所帮助,文学方面的阅读使我获得一些乐趣,我以为这些都只是跟我交换了光阴,并没有给我留下些什么。真正有益于思想或思考的给我以心灵启迪的是一些富有哲理的散文随笔以及杂文,尽管名家的不多,也缺少系统地研读,但也足以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不比寻常的思想境界,原来在这个世界上人类还有着这样的精神高度,这些属于全人类的财富,你只要愿意学习,你就可以获得。   中学时喜欢文学但并不喜欢语文课,我赞同孔庆东先生的观点,我们不是真的不喜欢语文课而是不喜欢语文课的那种教学方式。语文课教不出作家,语文课能教人喜欢阅读或给人以作家的梦想就不错了。我们课文里读过的有思想的文字很少,鲁迅因为深刻,古文因为久远,所以都比较难懂,理解也是肤浅的,甚至我们的老师也都是按照教学参考来讲的,真正的自己的思想或有所发挥的东西并没有讲出来。或者说,真正的闪光的东西并没有发掘出来,那些闪耀的思想的光焰朦朦胧胧,如洞窟中的金子、钻石、文物一样的上面蒙着的一层灰尘都没有拂去,我们连看都没有看清楚,更不用说想要亲近它。   后来读了一些思想深邃的文字我就被吸引了。先读的也都是一些贩卖的东西,尽管贩卖者也不乏大家名家,如冯友兰、钱穆、杨荣国、易中天、周国平、狄马、黄钟、王小波、李银河……算是拾人牙慧;但拾人牙慧也是有营养的,不知道或者读不懂典籍,也不妨先看看那些先乎我者是怎样的认识和见解。渐渐地就觉得不满足了,因为别人贩卖的东西也只是循着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的,并不是全部的,也可能就是寻章摘句,你终究还是看不清楚的,就如“登堂而未入室”,进了门却还没有登上存放宝贝的地方,就想要自己也看看典籍,看看那些尘封的宝贝原本的样子。   忽然有些疑惑,心中的另一个我给我提出一个问题:快六十岁了才想起来读一点典籍,是不是还来得及?我认真地想了一下,这要看你做什么,即你此刻读书的目的;如果为了名利地位,那显然是来不及了,这种事情年轻的时候没有追求得到,年老了肯定是连想都不要想了。那就只剩下丰富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精神更加充实和愉悦了。   人的体能会越来越差,人往往会屈服于体能不足的痛苦,比如走不动了就不想走了,每走一步都很费劲、都很痛苦,人就会选择安逸选择放弃;而人的思想能力却不是这样的,只要你愿意去读、愿意去想,你就永远有接受的能力和思想的能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知和智在古代有相同的意思,通过求知,就会变得有智慧,“格物致知”也是这个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和温习就能带来快乐的,而是一定要通过“时习之”有了体悟和发现甚至是阐发,这个时候才能带来心灵上的快乐,因为你已经站在了往圣先贤的面前或者说走进了他们的境界。而这种因求知获得的心灵上的满足和快乐是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的,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   做一个睿智的老人,把一切安置得熨帖妥当,包括自己的心。      2019年11月22日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