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流年】拜谒司马祠(散文)

时间:2020-02-24 00:36
  做为一个中国人来说可能没有人不知道《史记》这部文史学巨著的,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详细的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远古社会直到汉武帝时的三千年所有历史,不但是一部史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   现在的历史考古研究都离不了《史记》这根准绳,考古学里基本以《史记》的记载的历史事件作为考古的依据,可见此书意义之非凡;上古夏商周以前的故事《史记》中也简略描写,但因为一直没有考古实物而不为西方学者认可,甚至可笑的是他们认为中华民族是从外星来的呢;《史记》中简洁明了栩栩如生的历史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比如鸿门宴、陈涉起义、孙膑与庞涓、西门豹治邺、廉颇蔺相如传等历史故事,大多编成戏曲,或拍成电影在民间广为流传,教化后人。   在世界文化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曾经都有过灿烂的人类文明史,被世人通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别的文明古国在历史长河里好似很精彩的表演一段后,大多销声匿迹、早已衰落,连自己都无法研究辨认自家的历史古迹,唯我中华民族依旧光彩夺目熠熠生辉,随便一个学者就能辨认五千年前的文物古迹,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史记》作者就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是他在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3年任太史令时编写的;其中公元前98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案受连累,下狱被处宫刑,但是它依旧初心不改,靠着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这部跨度三千年历史的不朽巨作。他的祖籍就是现在的陕西韩城市,去过韩城的人都知道韩城是座文化古城,现存有许多人文古迹,如古城三庙、韩城古城、韩城文庙、大禹治水的古龙门等等,而最负盛名就数太史祠。初春之时,清明前夕,去韩城出差,顺便拜谒了著名的司马祠。   太史祠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十公里的梁山上,东临黄河,西倚梁山,北临芝水,南距汉挟荔宫遗址,实为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祠院依山而建,形若古堡。其分四台,台与台之间以石阶相连。第一台竖有木牌坊一座,上书“高山仰止”四个大字。字迹清秀飘逸,用词意境深远,生动再现了人们瞻仰司马祠墓之后的仰慕之情。   穿过木坊,地面陡然峻峭,变为圆平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不几步,可见丈方平台,据说原有“龙门才子之故里”门额的山门一座,可惜年久失修,毁于战乱或天灾,已不复存在。拾阶而上,迎面为砖砌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取意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迁出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之句,表达了司马迁对故乡厚土的无限眷恋之情。   跨越门坊,小路险峻,直上直下,攀援间忽见红漆山门上“太史祠”三个庄重肃穆的大字骤然映入眼帘。据说此建筑为宋时所建,站在祠前,回首远眺,万顷麦田绿波荡漾,其间不时的点缀着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和紫色桐花盛开的村落小镇。麦浪深处是滔滔的黄河,黄河北岸山西万荣县的古塔寺院以及农家村落依稀可见。近处西韩公路从山下鱼贯而过,路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祠北的芝水由西向东绵绵不断的流入由北而上河南境内的黄河,传说汉武帝当年曾在此水边得到过灵芝草,故名曰“芝水”。   走进祠门,古柏参天,郁郁葱葱。过花径,入献殿,有石碑树立,上至宋金元,下至明清近代,共有六十五块,均为历代书画文人墨客留下的墨宝。这些碑文或记载司马祠墓历代废修情况,或阐述司马迁艰辛坎坷的人生经历,或颂扬他伟大的人格魅力以及崇高的思想品质,字字饱含深情,块块堪称丰碑。献殿后即为寝宫,正中的司马迁塑像正襟危坐,目光炯炯有神,仪态端庄,令人肃然起敬。   迈出寝宫,从南侧通后庭,院中便为圆形锥顶的青砖墓冢。青砖上刻有八卦图,故又名“八卦墓”。锥顶长有千年古柏一棵,分为五枝,枝枝繁茂,形若蟠龙。墓前立有“汉太史司马墓”石碑一座。   试想,古柏几经沧桑磨砺,几经刀火创伤,饱尝人间风霜雨露、电闪雷击,然而依旧枝繁叶茂,何也?透过千年古柏,人们仿佛看到了司马迁那刚直不阿凛然不屈的啸啸正气。正如司马后裔所赞颂的:刚直不阿留得凌霄汉,幽而发奋着成信史照尘寰。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