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晓荷·四季的故事】余懋勋,文苑雪中送炭人(散文)

时间:2020-08-30 21:31
  余懋勋在成都文学圈算是个名人了,他为很多人都写过文学评论,而我与他的结缘也是与评论有关。   1993年,我出版了自己的杂文集《丑陋的我》,书印出来后我就送了一本给他,送了之后,也就忘了。没想到,一个月后,《成都工人报》上刊发了一篇评论我这本书的文章,而作者正是余懋勋。原以为我这本书是不会有什么反响的,却不料还有人为我写书评,这真有点让我意外。可能缘于老余带给我的好运,这一本书在推销时非常顺利,甚至被某市新华书店包销了五百本,很快便卖完了。二十多年后的2015年,我又出了一本小说集《燃烧的画布》。出版之后,我照例送给了老余一本,没想到他很快便读完了,还写了一篇500多字的书讯发表在《晚霞报》上。不久,他又专门为我这本书写了一篇近六千字的评论《杨传球小说集<燃烧的画布>漫评》,先在发表,被网站评为精品,接着又在《中外文艺》杂志发表,并被作为重点文章将其标题刊列在封面。2016年,我创作的长篇小说新作《破碎的花瓶》在发表,老余很快又给我写了一篇评论《一个花瓶的破碎》,在发表后,也评为精品,接着又先后在《上风》和《中外文艺》杂志发表。老余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是很大的,我从内心深处感谢他。   其实,余懋勋不光对我支持,很多文学作者都得到过他的关注,他为李临雅、曹蓉、杨学用、晓荷、邓永安、张凤霞、刘小革、欧阳德祥、朱晓剑、金科、老来、何叶等等作家都写过评论,我看了看他发表在各种刊物和上的文章,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为作家朋友写的书评。其实,老余不光会写文学评论,他的散文、影评也写得很棒,影评还多次获得过省市及全国的奖励,但他写的最多的却是文学评论。老余人好,对人厚道诚恳,乐于助人,文友们都喜欢与他交朋友,不管谁出了书,都会送他一本。他只要接过朋友送来的书,就会认真阅读,然后便抽空为其写一篇评论。就这样,评论便越写越多,成了“评论专业户”。对朋友他有一种天生的责任感,总觉得“拿了人家的书,不写点什么,有点心欠欠的。”   老余的评论,充满了对作者的热情,他是报着对作品负责、为作者鼓劲的心情写的,所以他写的评论总是首先肯定作品的优点,帮助作者树立写作的自信。如他在《何叶散文<邻家大姐>赏析》中,一开篇就用热情的语调写道:“读何叶的散文《邻家大姐》,有一种美的感受。美得让人心灵震撼,美得让人过目难忘。”有他这样的鼓励,作者一定会信心倍增。他的评论语言平实客观,从不讽刺嘲笑,也不用过多的溢美之词,既不棒杀,也不捧杀,而是站在朋友的角度,充满热情,帮助作者为作品“捉虫除草”、“浇水施肥”、鼓劲加油。他的评论从不放空炮,不像有些评论家那样,连人家的作品都没有读完,就天马行空地议论一番,他是在精读作品之后,有针对性地就作品论得失,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对作品的分析条清理晰,尽量做到客观、有利于作者进一步修改加工、提高作品的质量。老余从不以评论家自居,以教师爷的身份对作者指手画脚,总是以朋友的身份、站在读者的角度去阅读作品、感受作品,然后与作者一起为作品的成功感到高兴,为作品的某些不足提出真诚的意见,满腔热情地希望作者能进一步提高。   写文学评论讲究“点面结合”。所谓的“点”指的是要评论的作品,而“面”指的则是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等等方面。他在为作家们写评论时,都要对作家有所了解、对作家其它作品有所涉猎。作者在《爱的迷失和寻找——评曹蓉的长篇小说<栀子花开>》一文中,不忘在文章开始,对曹蓉的情况做一个简单概括:“曹蓉是我们成都本土的一位美女作家。早在10多年前,我在《成都晚报》的“散文天地”栏目里,就读到过她的作品。她写的散文语言流畅、文字优美......虽然未曾谋面,但是她的美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只是寥寥数句,却给了读者一个交代,让读者对作者有一个大致了解,而为此,他却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劳动。   文学评论写作之前,评论家应对作品反复、深入地阅读,力求读深读透作品,务求掌握作品的精神和实质。因为只有仔细阅读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绝不可像一般读者一样,仅把文学作品当做茶余饭后的消遣,作蜻蜓点水式的阅读。阅读对于文学评论家来说,是占有材料、研究作品的过程。老余在写作之前总是反复认真研读作品,他为了给我的小说写评论,把我的《燃烧的画布》、《破碎的花瓶》通读了两三遍,还读了我不少其它作品,对其中有些篇章读了多少遍,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了。不光是对我,他在给其他作家写评论时也是这样,总是花大量的时间去研读别人的作品,然后再点面结合,重点反复阅读,直到作品烂熟于心,他才动手写作。   文学评论要做到“有的放矢”,就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社会责任感,这就是“选题”。评论的范围可以是某个作家的全部作品,也可以是某一部或一篇作品,也可以只选某一问题或某一文艺现象或某种艺术手法来评。余懋勋先生在写文学评论时,总能根据作家的特点和他作品的内容及风格,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立意构思,确定评论的选题和重点,抓住作品的特点,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他在《细微之处见真情》中,对李临雅作品的论述:“作者的心思是细密的,感情是丰富的。生活中很多小事都可以在她笔下成为一篇耐读的散文。”“在写人的散文中,李临雅很注意细节。”“无论是抒情咏物,或者作者讲述人物命运的悲欢,再或者针砭时弊,散文中始终透露出那种‘真实’、‘微小’和‘细腻’的写作风格。”而他对老来散文的评论,更是一语中的:“美就美在真实,绝就绝在朴实。”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还是要具备一双文学的慧眼,选取作品有意义之点进行评论。鲁迅说:“选取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那是正确的批评家的任务。”评论家的慧眼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作品中什么是应该推荐给读者的有价值之处,哪些是没有价值的败笔或不足。余懋勋总能在评论中留下自己对于作品的真知灼见,而不像有些评论家那样只会鹦鹉学舌、老调重弹。   余懋勋写评论时虽然充满了对作家朋友的感情,报着为他们鼓劲的心情而为,但他对原则问题也绝不回避,对所评论的作品是好是差,是优是劣?都会有个基本清晰的判断,从不模棱两可。而这个基本的判断就构成了他文章的中心论点。为了论证自己的看法,他便会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引述论证、层层分析。而在深入论述过程中,他善于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加以推理论证,环环紧扣、步步推进,最后得出让读者信服的结论。社会是发展的,文学理论也是发展的,余懋勋是个善于学习、勤于钻研的人,他的文学理论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因此他写作文学评论的理论和术语也是与时俱进的,他善于用新的文学理论知识、美学知识来充实自己,使得他的评论既思想深刻、又有鲜明强烈的时代特色和文学性,透出浓浓新意。   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体。它具有论文的一般特点,但是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要求有文学色彩。特别是在文字语言上,在注意到论文的准确性、严谨性的同时,还要尽量做到多一点文采,多一点形象生动。纵观余懋勋的文学评论,不仅指导思想绝不偏离党的文艺方针,而且每一篇都写得像散文一样富有文采。   一般的评论家都喜欢把自己的评论和研究对象定位在名家中间,因为这样不仅能收到效果,而且容易引起读者注意,而一般无名作家的作品往往就入不了评论家的法眼,因此就形成了一种现象,即:评论家总是跟着名家追,哪怕写出来的评论都是跟着别人鹦鹉学舌毫无新意,也喜欢把眼睛放到名家身上,而对于最需要评论引导和扶植的广大业余作家和名气较小的作家却往往不屑一顾。这类评论家的本意是想搭名家的“车”也出一把名,让自己火一把,不过,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名家从来就不缺乏吹鼓手。因此,专事吹捧名家的评论家如果吹不出点新意,往往并不能引起名家的注意,最终只能沦为举着“荧光棒”为明星捧场的“粉丝”。中国人的价值观里往往把“雪中送炭”看得比“锦上添花”高尚可贵,对于评论家来说,为业余作家写评论,引导他们的创作更上一层楼,并向社会推荐他们的作品就是一种“雪中送炭”,扶植业余作家其实比跟着别人吹捧名家更有意义。而事实是,名家也来自无名作家,他们的成名虽然主要靠自己的努力,但也与那些慧眼识珠的真正评论家的引导、扶植与推介分不开。对于一个真正的评论家来说,发现和扶植一个默默无闻、但有潜力的业余作家比跟着人后吹捧一个已成名的作家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而余懋勋就是一个甘愿在文苑里为广大业余作家“雪中送炭”的人。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