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文鉴赏 >

【荷塘】夜宿马杜桥(散文)

时间:2020-09-17 00:31
  一位三十多年前的文友,与我在微信上突然有了联系。   朋友叫慕白,他的家在素有祁东县“西北利亚”之称的马杜桥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骑单车去过他家几次。一大家子挤住在两间屋里,慕白带着弟弟与爷爷住的是半边火炉半边床的灶屋。除了锅碗盆瓢和日用农具外,这个家称得上家徒四壁。   穷,不是因为懒。一家三代六口人,只有慕白和爸爸种田种地,爷爷和妈妈身体都不好,还有弟妹读书。   当年的那天因为大雨我不得不在慕白家留宿,我很是不安,中饭的时候,慕白的妈妈已经出门借了一次米和两只鸡蛋。下午,他妈妈将一只葫芦水瓢藏在围裙下,又要出门去借,我怎么也不肯。为了让我吃好,他们一家子真是费了一番心思,用浸湿的荷叶包了一个大红薯,在灶火里煨熟了掰开,洒一些盐,淋一些猪油,再合上包好,重新煨上。不一会儿,那浓郁的香味直扑鼻息。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涌动,我离开家乡去了广东打工,偶尔通着的书信也渐渐中断了。   现在去马杜桥有公交车直达,很是方便。时过三十几年,漂亮的红砖房,式样别致的别墅,在公路两旁耸立着,分外抢眼。我一说出慕白的名字,有人便主动给我带路,“嗬,你去周总家呀,我送你!”我知道慕白姓周,周总应该就是他。那人用摩托车带上我,不消几分钟就来到一幢别墅前,还没下车便大喊道:“周总!周总!来客了!”很快一个发福了的中年人一边喊着我的名字,一边从别墅里迎了出来,双手一抄就给了我一个大拥抱。   来不及叙旧,就有人进来找慕白说事。“周总,现在年过完了,我不搞建筑,也想入社跟你搞种植赚钱。”来人是个三十来岁的青年,一脸笑容地给我们递烟,“周总,你看……”慕白给他解释说:“当然欢迎。不过你不是贫困户,需要带资入股,这是章程里白纸黑字写了的,必须遵守!”青年嘻皮笑脸地说:“周总,你就通融通融嘛!我也就这些年挣了点钱,还要修房子呢!”慕白被缠得没法,只好说:“这样吧,你先入股。修房钱不够,我再借你一点。”有了这句话,青年才欢喜着离开了。   接着又有几拨人先后来找慕白说种植合作社的事。通过他们的谈话,我才知道六年前他就开始流转山地,组织十来户贫困户成立种植合作社,种植板栗、油茶、猕猴桃和药材茱萸。   不知不觉,一个上午就过去了。慕白很是抱歉,一连声地对我说:“实在对不起老兄哦,本想好好叙叙旧,却让他们给搅和了。”   这天,我主动留下来过夜。傍晚时分,他带我去看他的果园和茱萸基地。站在山上举目四望,群山逶迤,翠绿葱茏。果园里的果树枝繁叶茂,虽然花期未到,却是一派生机盎然景象。突然,我看到某处山脚下三排长长的白色房子掩映在绿色的树木之中,便问:“那是学校吗?”他微微一笑说:“是扶贫搬迁安置房呢!”   随后他又开车带我去看了马杜桥的著名景点石门。两峡夹立,峭壁上合,拱如石门,青山苍翠,溪水长流。他欢喜地告诉我:“乡政府正着手将山区的景点、风力发电和特色农业种植整合起来,打造一条特色旅游风光带呢!再过二三年,我们马杜桥就是真正的梦里桃园了!”他一脸的自豪和憧憬。   吃晚饭的时候,他要请我去一农家乐吃野味,“当年没吃上一餐像样的饭,这回给你补上!”我赶忙摆手制止,“还想吃那煨红薯呢!”可没有煨红薯的柴火灶,他只好找来些树枝在屋后空地上燃起,积下一堆灰烬来煨。他的妈妈几年前就过世了,八十岁的老父硬要来给我们煨。包湿荷叶,掰开红薯,撒盐淋油,那份温馨,那份香甜,仿如当年。在红彤彤的炭火映照下,老人清癯的脸庞显着晚霞般的红光,他深有感触地说:“真快啊,三十几年就一眨眼工夫,两次煨薯,却是两番滋味啊!”   这天晚上慕白陪我喝茶聊天,我夸他不声不响就成了富翁,他谦虚地说:“我实在算不得一个角色,是国家的扶贫政策好,我不过是动手早了点而已,实在算不得有啥大本事哦!”   促膝倾心聊着,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一线金色的阳光不知何时从没有拉拢的窗帘挤了进来,射在茶几上,原来天已放亮了呢!

------分隔线----------------------------
推荐内容